本篇文章3343字,读完约8分钟
本科技信息8月30日在央视宣布,在申通、圆通、天天等快递企业网站上销售收发信人面部单新闻,相关快递企业回应记者称,联合执法部门正在严密调查。
据央视报道,填写完美的快递,在网上4毛钱可以卖一张。 在线上,快递网站上也有卖面谱的情况。 买家多为淘宝店家,通过购买快递单号等新闻进行虚假交易来提高信用。 曝光的快递公司有圆通、申通、快递员等。
记者工作人员表示,快递奇数号的泄露在快递领域普遍存在。 除淘宝店主外,银行、保险企业、电话购物企业、电信运营商、电子商务企业、美容院、婚庆企业等都有购买方面的单一新闻行为。 业内人士指出,惩罚力度的提高和严格执法才是打击这种现象的关键。
昨天,每日快递董事长奚春阳告诉记者,企业对上述情况深表厌恶,称今年春节前刚刚向公安机关提交了重大新闻泄露事件,“企业将更加严峻”。
申通方面表示,“调查、举报、发现互联网内快递服务新闻的负责人,企业对相关网站处以20000元以上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50000元以上罚款。 对泄露个人新闻的当事人直接移送公安机关解决,决不姑息。 ”。
圆通方面也表示,将在企业内建立“黑名单”制度,从技术上防止客户数据因技术原因流失。 (京华时报)
在许多互联网网站上,包括顾客新闻在内的快递号码都是明码标价出售的。 与以前流传的领域贩卖的个人新闻相比,快递新闻得到了改善,其隐藏的危害性也变得更大。
公开销售快递号码使个人新闻商品化,这是一个极其严峻的问题。 浙江金道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延表示,快递号码入室盗窃、抢劫甚至故意杀人的案例持续增加,对新闻安全的担忧不仅局限于财产安全层面,还严重关系到人身安全。 根据国家邮政局的数据,年我国快递业务量达到57亿件,也就意味着每天有超过1500条个人新闻被泄露的风险。 (通信报纸)
昨天接到了本报记者的电话。 余杭杜,吓得差点报警。 因为我们不仅知道她的名字、手机号码、员工,还知道她刚在广东淘宝店买了仙草之类的点心。
这些新闻是用五角钱从网上买的。 各个快递业者公开销售收集到的顾客报纸的正牌,形成了“灰色产业”。
想象一下这里。 你在网上扫东西。 那边快递员填写的地址、电话、订单号等新闻已经在网上或者向快递员公开出售。 这是多么可怕啊
在网上,输入“快递销售号码”后,传出来的新闻有500万条以上。 这些新闻分布在各个论坛、论坛、qq群、甚至淘宝店。 比较而言,“商业”闹得最凶的是qq群。
q集团的买家,大部分都开着淘宝店。 他们说的话,经常会问温州发、福建发等各地的快递号码有没有卖。 (今天早报)
民营快递员名单很多
目前,销售快递新闻的网站、论坛、个人依然很容易找到,各名单根据新闻的详细程度、有无“新鲜出炉”,
在“淘列表”网站上,快递订单号没有公开出售,简单的页面证明只是让读者下载一个叫“订单号助手”的软件。 记者下载后,用邮箱注册,很快通过验证。 一旦通过验证,又成了“天地”。
记者在这个软件上选择了当天的日期( 8月16日),搜索了湖北武汉到北京的快递新闻,搜索了24条。 上述奇数编号和详细地址的重要部分将显示“*”。
记者马上与工作人员联系,进行qq聊天,对方为了获得详细准确的个人新闻,首先向他的支付宝( Alipay )付款。 根据订单号码的价格,他手中的资源有中通、汇丰、申通、全峰、能达、快捷等多家快递企业的名单。 “没有扫描的快递8角1个,扫描的4角1个,”他说
很多都是网店店主买来刷信用
16日下午3点左右,记者在支付宝( Alipay )转账2.4元,买了三个“未扫描”快递。 祖籍是武汉的江岸区、洪山区、汉阳区,地址都是北京。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未扫描的快递在晚上7点到10点之间扫描入库。
根据记者的调查,网店店主是购买快递新闻的主力军,快递交易来源于网店“刷钻”的诉求,也就是通过制造虚假交易量来提高网店的信用,扫描快递和接下来的扫描
众所周知,
面的单一形式的4条泄漏新闻的风险很大。 每个快递都有一张面谱,不仅记录了单号,还记录了发送者和接收者的姓名地址。 一式四份,寄件人、收件人各一份,快递企业保留会计保留部、物流中继部。 不排除快递员私自拍照、记录新闻的可能性。
一旦发现这种行为,企业将予以严厉处罚。 例如,直营店的相关人员被开除,如果是加盟店,也有可能被罚款1万元,“拉黑”相关人员。
一家民营快递企业上海总部的人坦言,泄露这些消息的可能是快递员,也可能是顾客服务和管理者。 一分承包的加盟店,由于管理松散,快递的新闻输入都是找一些闲人“外包”的,所以也有可能泄露。
业内人士认为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存在漏洞。 在民营快递企业中,客户快递的新闻浏览几乎没有严格的权限设定,管理层、客服、一线员工都可以轻松查看相关资料。 (武汉晚报)
如果泄露新闻的危险很大,隐私就会危及生命
目前,网购已经成为很多年轻人购物的第一途径,但有些网店为了获得顾客的信任度,也
除了“刷钻”之外,1号新闻的获奖者还可以对顾客进行“广告轰炸”。 有网购经验的客户经常会接到骚扰电话。 各种产品的宣传新闻和商家的促销新闻。
另外,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这些新闻伪造面谱,偷顾客购买的手机等“快递”换柱子,但到货时变成了砖头。
更可怕的是,网购手机被诈骗,假装快递抢劫女性,割喉……近日,这些快递员泄露个人新闻引发的恶性事件频发。
外国人伪装成快递员,打开女房东的门实施抢劫。 抢劫者只得到2800元,但由于是入室抢劫,最近被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10年徒刑
男性敲门市民韩国女性的房子,自称是快递员工,要求韩国女性的家人收快递,支付10元的住房配送费。 韩国女性表示,最近没有订购任何东西,怀疑男性伪装快递。 快递企业证明,纸质快递必须由快递公司支付,不存在货到付款。
29岁的河北无业男子王璐计划抢劫,年1月17日12点左右,冒充快递员,逃进北京市东城区陈某家,趁陈某还没做好准备,用事先准备好的乙醚堵住了口鼻,陈某试图实施抢劫。 由于遭到陈某的反抗,王璐持刀刺伤陈某脖子上的几刀,使其死亡,抢劫1.1万元。
喜欢网购的女歌手付丽被误认为是有钱人,在家里被杀了。 离职者张昆鹏冒充快递员打开她的门,被抵抗杀害。 据悉,昨天市二中院一审因抢劫罪判处张昆鹏死刑,并向丽亲赔偿3.5万余元。
倒卖个人新闻,需要加重处罚
近年来,继电信、房地产、银行等先前传出的领域之后,快递领域成为新的市民新闻泄露的“重灾区”,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安全隐患。
长期关注个人新闻泄露问题的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王安白表示,此前企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经常私下转卖个人新闻,但现在通过快递企业内部人员泄露个人新闻,而且明显加剧了个人新闻的安全风险
王安白说,根据法律规定,无论泄露或转卖个人新闻,量刑都不超过3年,比起不法分子所获得的灰色好处,违法的价格明显过低。
“目前执法机构对这种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和持续性不足。 ”。 王安白表示,此前执法部门组织了一系列专项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风头”一过,不法分子再次卷土重来,愈演愈烈。
陈鹏飞表示,现行《快递市场管理办法》操作性较差,没有快递公司相关保密要求,也没有相关责任追究制度,个人新闻安全管理只能依靠公司自律。
专家建议,执法部门应加强打击力度,通过网站联系方法接触甜瓜,严查这种违法行为。 另外,快递公司对保护个人新闻提出具体要求,包括追究责任等,快递企业还必须建立严格的制度,如劳动合同中泄露员工和个人新闻的违约责任等。
不仅快递领域,我们自己也要学习自我保护。 我们总结了一些小窍门,尽量减少个人新闻的泄露。
收到网购的商品和快递后,会涂黑,撕快递新闻,直到看不到新闻。
可以有选择地填写快递领取新闻。 网购时,收款人可以填写假名。 可以填写办公室电话或小区房产电话。 填写小区地址,选择在小区门口领取物品。
警惕廉价秒杀网购,小卖家开价所谓秒杀,不仅快递上收录买家新闻,商家最终也不会发货,虚假发货;
经常开展电脑安全保护工作,安装杀毒软件并及时升级
虽然多家社会交流网站要求实名制,但不少网民晒行程、晒照片、网购,还发布了不少家庭新闻。 高端智能手机必须安装安全防护工具软件,小心使用免费wifi,安装权限较多的应用程序。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快递单个体新闻被公然叫卖 安全问题危害生命”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kjsh/19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