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853字,读完约25分钟
今天是高考的第一天,很多人说高考是改变命运的时候。 但是,一次考试的成功与否并不是最终的结局。 即使是今天在业界掀起风波的大人物,也有高考失败的时候。 下面,我们来分享一下it界一点大佬的高考吧。 另外,祝参加考试的同学放松心情,积极应对明天的以下两场考试。
马云:豪气冲天如果考北大数学成绩的话,会得1分
1982年,18岁的马云迎来了生命中第一次高考。 但是,马云并没有因为数学不好而退缩,反而采取了惊人的行动。 因为他的报考志愿表上写着北京大学。
那年高考成绩出来后,马云也创造了一个小奇迹。 他的数学成绩是——1分。
灰色马云和他表哥一起去酒店应聘服务员,但在有点歪枣的意思上被上司拒绝了。 没办法,他通过找关系,做了给出版社送书的工作。 可能一辈子都是这样。
但是,就在这时,候路遥的“人生”改变了马云的想法,马云开始了残酷的复学,在19岁那年,再次进入了高考的考场。 但是,他的数学成绩……高考成绩出来后,马云的数学成绩实现了同比1800%的急剧增长——19分!
马云又开始了一边打工一边复习的日子。 就这样,马云到了20岁那年,他断然参加了第三次大学入学考试。 马云高考的前一天,某佗的老师对马云说。 关于你的数学成绩,合格后我把姓写反了。 不管这位老师是什么心情,马云都被刺激得很辛苦,他想出了绝招。
在考试数学之前,马云背了10个基本的数学公式,考试开始后陆续官方设置。 这个独门绝技,马云这次数学考试成绩真的通过了——79分。
马云这次数学成绩大幅提高,但他的总分比本科线差5分。 啊,太好了。 马云认为,有大学就好了,管理他是本科还是专业,多次圆了自己的一部分。 马云准备进入杭州师范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
那就是当时杭州师范英语系刚入学本科,报考的学生出乎意料地招生人数不够。 于是学校领导做出了让马云天上掉馅饼的决策。 那就是把英语成绩好的专科生变成本科。
于是,英语成绩很高的马云以本科生的身份进入杭州师范。
马化腾:放弃天文梦想,选择计算机
马化腾在家人的呵护下读完了初中和高中,但高考后也没有离开深圳,而是进入了附近的深圳大学。 进入大学后,马化腾的天文理想没有实现。 得知学天文的路经常会成为地理老师后,他在大学申请表上改写了计算机专业,从而获得了更大的乐趣。
年4月,马化腾接受《中国公司家》采访时,总是想起自己打算走天文之路。 你考虑了很多自然科学的东西,研究着什么样的特异功能? 1986年观测到哈雷彗星的回归,用学校的器材拍摄了彗星的照片。 我当时在深圳中学第一次被发现(哈雷彗星)。 写观测报告,得了一点奖,得到了几十元的报酬。 得到了参加观测比赛的机会。 之后,因为当时要考高中,所以去海南的观测我没能去。
报考大学的时候,我向老师询问了天文系毕业后的职业。 当时只有南京大学有天文系。 我基本上知道那个时候去天文台的人很少,很多都会当地理老师。 当时,我以为不要随便当地理老师,但后来,我正好开始接触计算机,觉得这也很有趣,那时就考上了深圳大学的计算机系。 他说:“毕竟天文太远了。”
深圳大学在国内只是普通的大学,但在深圳特区,快速的发展速度是相当惊人的。 深圳大学受改革开放思想的影响,在学校实用主义思潮也很浓厚。 据了解,受深圳大学学校风气的影响,马化腾的实用主义理念在毕业前就有了苗头。 马化腾在深圳大学计算机系学习期间,成绩总是前五名,他也逐渐在软件制作和计算机互联网研究中感到幸福。 马化腾表示自己学习编程其实是“用最愚蠢的方法理解”。 抄写代码培养感觉。
在大学里,马化腾也不是核心,技术也不是最强的一个人,但是马化腾会找到一个比较互补的一点合伙人来制造一点事件。 马化腾看问题是中立的,但他会尊重比他强的人的意见吧。 马化腾在产品该何去何从方面考虑很多。
史玉柱:高考状元数学差1分满分
从初中开始,到18岁离开家乡,史玉柱一无是处,为了几个好同学去爬山,大家都去爬山,我不去爬山,觉得好像太古怪了,养成爬山的习性。
1962年,史玉柱出生于安徽北部的怀远县城。 “父亲是怀远公安局的人,我母亲是工厂的工人。 ”。
初中二年级前,史玉柱成绩不好,喜欢玩图画书,经常被妈妈骂。 1977年恢复高考,让史玉柱开始认真学习。 到目前为止,他高中毕业就“下放”了。
18岁之前,史玉柱和父亲一起看了两次上海的繁华,基本印象是“太大了”。 印象最深的是南京路24楼的国际酒店和外滩,外滩的大楼和怀远的大楼不一样,很西洋风。 尽管现在走在南京路上,史玉柱依然觉得他离大上海很远。
1980年,史玉柱全县总分第一,以数学119 (差1分满分)的成绩进入浙江大学数学系。 但是在浙江大学的数学系刚过了一个学期,史玉柱放弃了成为陈景润的理想。
“我从图书馆借了《数学论》,看了之后,知道了数学有那么难。 ’和周围的同学聪明也给史玉柱带来了压力。 “特别是长江以南的人,成绩好的人不想去清华大学、北大,所以去了浙江大学,我们班聪明的人太多了,学习太好了。 ”
知道1+1无法突破后,史玉柱的数学理想崩溃了。 我想办个案子,但很早我就意识到不能办这个案子。 这是我理想破灭的首要原因。 梦想破灭后的史玉柱开始跑步,培养了各种各样的兴趣。 他每天从浙江跑到灵隐寺,十八里,然后,回来,一次又一次地跑了四年。
丁磊:排名第十的现象
我们在浙江省奉化中学发现了丁磊的足迹。 1986年9月,丁磊在服中入学学习,成为当时高一(2)班56名同学之一,江鸿和他是同学。
在江鸿老师的记忆中,十多年前的丁磊学业平平,入学时在班内的名次只有四五十名,与现在的“首富”的名字不对称。 “幸运的是,每次考试,他的排名总是在进步。 但是,只在第10名到第20名之间,没有进入过班级前10名。 年级内的排名更是如此。 ”。
三年后的高考中,丁磊提出的成绩也不足为奇:他以比分数高一分的成绩被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录取。 但这是丁磊喜欢的大学,他早就被西部这个收藏大量电子书的高等学府迷住了。
“教育界现在正在热烈地探讨“第十位现象”。 在一个班里,学习成绩排在第十位以下的人说,将来有望成为最有出息的人。 现在想想,丁磊这个例子也符合“第十位的现象”。 ”。 江鸿老师这样评价他的老同学。
李彦宏:从戏曲少年到高考
出生于山西阳泉的李彦宏,并没有感受到自己小时候有多么远大的志向。 看起来像所有心都野了的孩子一样,每天都很忙,只不过是“和大家一样”。 李彦宏的父母在晋东化工厂工作。 家庭很普通。 李彦宏有三个姐姐。 他腼腆温和可能和姐姐们的宠爱有关。
父亲经常带李彦宏去看戏曲电影,为此他沉迷于戏曲。 他的舞台很小,只有家里的那张床。 他经常把床单裹在腰上做裙子,把棍子当枪耍,一个人的身体相继登场。 山西阳泉晋剧团招生的时候,他去了,剧场老师从把戏中看到了灵气,决定录取他。
但是,李彦宏对戏曲的有趣之处很快就淡了。 李彦宏的姐姐在刚刚恢复高考的那年考上了大学,引起了附近人的羡慕。 比起学戏剧,学校更正统,更有吸引力。 关于李彦宏学习戏曲,也可以解读。 他其实不是戏曲,而是喜欢那个舞台。 正是在舞台上,才能一手展现自己的才能,感染越来越多的人。 这与目前百度反复提出的“以技术改变生活”的理念不相容。
19岁的李彦宏考取了山西阳泉市的高考状元。 报考大学时,高中时代参加全国青少年程序设计大会的他毫无疑问地沉迷于计算机,但第一志愿不是北大计算机系,而是新闻管理系。 因为他认为,将来计算机确实会得到广泛的应用,单纯的计算机将计算机与某些应用相结合会更有前途。
读北大,学习独立思考。 在即将毕业的无聊的1991年,决定“去看世界”的李彦宏如期接到了水牛城纽约州立大学的入学通知。
留学期间。 偶然,导师说了一句话:“各大搜索引擎技术是互联网最基本的功能,应该有未来。” 这个时候,1992年,互联网在美国还没有开始普及,但李彦宏已经开始行动了——专攻计算机后,开始研究新闻检索技术。 从那以后,批准了搜索。
张亚勤: 12岁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
离考试还有两个月的时候,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 这一天,在家看书的张亚勤突然右上腹剧烈疼痛,冷汗直流。 在医院调查后,被诊断为过劳导致的急性肝炎,需要住院治疗。 住院意味着放弃那年的大学入学考试。 妈妈安慰他说,他还年轻,晚一年才能参加考试。 但是,张亚勤一生中第一次反对母亲。 “不行,不考试就等于彻底失败了。 一定要考试”。 母亲不能违抗他,一边照顾他一边帮他把复习资料拿到病房。 这样,在医院病床上,伴随着消毒水的味道,张亚勤一边输液一边学习,准备高考。
吓得没有危险。 1978年7月,12岁的张亚勤和全国600万考生一起进入大学入学考试考场。 那是在“文革”后正式恢复高考的第二年。 十年上山下乡,无数学子在田间地头、牛舍旁努力学习,只为了等待这个时刻的到来。 从影像资料可以看出,当时考场上考生年龄参差不齐,三四十岁的考生也很常见,部分考生的孩子年龄也比张亚勤大。 尽管年轻,但在和大人一起比赛的考场上,张亚勤的表现一点也不逊色,他的自信不输任何大人。
一个月后,他宣布,尽管张亚勤成绩非常优异,但高考成绩仍比当时中国科技大学在山西省的录取线低10分。 他认为自己将与中科大失去来往时,三位华裔科学家的创立改变了他的命运1978年3月,李政道、杨振宁和丁肇中共同倡导在中科大设立第一个少年班。 少年班有独立于高考的招生考试。 这个时候,离少年班的考试还有两周左右,考试报名已经接近尾声了。 那时的少年班不像现在这样统一报名,而是推荐,老师推荐到学校,去市里,去省里,一级一级地报。 真的报名的时候,家人都知道报名流程,但是那个时候老师报了考生名单。 离考试只有几天了,出不了名,就意味着之前的努力都失败了。 张亚勤没有放弃,他和母亲直接找到了省招生办公室。 因为时间很急,他连考试科目都不知道,所以只能借旧习题集看。
张亚勤当时在山西很有名,如果他能成为少年大学生,也是山西的一大荣誉,所以在母亲带着他向招生主任证明了情况后,对方很快就欣然答应将张亚勤的名字列入考生名单。
“皇天没有煞费苦心”。 7月的一天,张亚勤收到了梦寐以求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录取通知书。 人们都在为这个奇迹争夺“12岁考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比宁铂小的大学生”……。 有一段时间,张亚勤成为整个山西省的骄傲,《太原报》、《山西广播报》、《山西教育报》……省内各大报纸相继报道了他的“事迹”。
李开复:哥伦比亚大学更符合自己的性格
从1978年底到1979年初,我已经是11年级的美国高中生了。 这意味着我要迈出人生的重要一步,申请大学。 sat的成绩出来了。 数学是满分800分,但英语很不理想。 只有50分。 与哈佛的平均录取分数有很大的差距。
但是,我没有放弃。 在此期间,我全心全意地准备了自己的申请资料。 因为在美国,入学申请包含了sat成绩和社会历史等综合考虑因素。 台湾单纯重视分数,这样的评价标准还是一直很有弹性的。 因此,我仍然抱有一线希望,所以我非常真诚地写我认为好的作文,做未来中美关系的展望和在美国的中国人,我希望为此而努力的梦想。 另外,在其他申请栏证明了sat得分不够高的理由。 我是外国学生。 这门外语成绩会有一些折扣,希望学校在我出色的社会活动方面,能给我肯定。 哈佛是我最大的梦想,我期待奇迹的发生。
而且,我也在积极准备其他大学的申请表格。 整整一个月,我准备了12份申请表格,全力投入了这场战斗。 橡树岭高中的老师们,那个时候“让我烦恼”、“申请那么多学校,有没有人准备那么多推荐信? ”。 那个时代没有电脑,每印一封信都需要一个字一个字的打字机打,一有错字,就必须重新打,花了很多功夫。
幸运的是,1979年4月的一天,我收到哈佛的拒绝信。 对还没有经历挫折的我来说,这不是致命的一击,但足以让我失望。 之后,我收到了斯坦福、耶鲁、普林斯顿的《waiting list》。 waiting list被称为“候选人名单”,结果这三所候选大学也没有向我敞开心扉。
但是,在收到这些拒绝的信时,哥伦比亚大学向我扔了橄榄枝。 又过了几天,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也给了我offer。 从我的经历来看,哥伦比亚大学年轻、活跃、新锐、自由的学风让我一生受益的,是哥伦比亚大学比较自由的转系制度,我很快就找到了自己一生的爱好——计算机。
郭去病:从“电脑娃娃”到“电脑神童”
1984年1月24日,邓小平首次南下时,没有对深圳特区作出任何“判决”,但在中航技术进出口企业工贸中心与计算机下棋时,却钉钉说“学计算机要从中学生开始,从娃娃开始抓起”。
郭先生病了,说自己是第一个“被抓”的电脑娃娃。 小学四年级学生第一次在学校教室接触电脑,郭深深地着迷了。 在小学期间参加了多次中学计算机编程比赛,获得了各种大小的二三等奖。
郭先生病逝后,终于以“修成正果”、“省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一等奖”的身份被送到了传说中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
1978年,中科大创立的少年班开创了我国超常儿童高等教育的先河。 由于七八十年代出现过几个“神童”,其中包括现在担任微软世界副社长的张亚勤,科大少年班也因此被称为“神童集中营”。
据悉,少年班学生一般年龄小,曾引起心理和生活能力问题。 之后,迅速发展了通过正常高考的学生们,郭去病正好赶上了这次浪潮。
准确地说,郭先生生病时被保送的不是“少年班”,而是“零班”。 据说这是一个由几十名“精英”新生组成的班级,与“少年班”共同接受强化培养。
其实,郭去病不仅是“计算机神童”,还是“学习狂人”。 记者在网上搜索“郭去病”时发现,当时成都市石室中学有个学生叫郭去病,从小学毕业到高中毕业参加了多门学科的竞赛30多次,几乎多次获奖,被选为“蓉城十佳未来建设者之星”。
当电视台采访他时,被问到如何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时,这位“获奖专家”也曾与伙伴们分享过制定复习计划的重要性。
虽然学习可能也很充裕,但是沉迷于计算机的少年在大学里没有选择计算机专业,而是学习了电子工程。 在郭去病方面,电子工程专业更具挑战性,“计算机已经是钻研的东西了”。
张朝阳:在自学成才的故事的激励下,考上了清华
“我出生在‘文革’时代,那个时代给社会带来了很多创伤,但我们的孩子谁也没有管,所以度过了自由快乐的童年。 我到了上中学的年龄才开始努力学习。 正因为在小学有了安心的玩耍和充分的智力开发,所以从上初中开始就学习了很多次,直到大学都没有感到讨厌。 ”。 据张朝阳说,他从小住在西安东郊田王工厂的家属院,父母是医生,他家就在工厂旁边,生活环境很随意。 父母给他宽松、自由、迅速的发展空之间,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76年张朝阳上中学的时候,正好恢复了高考,他开始像大部分孩子一样埋头学习。 他属于同龄人中较早有学习意识的一群人,从小就认识,要出人头地,学习尤为重要。 他对任何事都感到强烈,喜欢走极端。 他经常读《中国青年报》,上面许多自学成才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他。 他成绩一直很好,经过五年的苦读,从西安厂矿子弟转到西安中学,1981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说实话,张朝阳在高考时期依然难忘。 “我高考的时候没有住在学校。 每天早上7点到8点,和很多同学骑着自行车,浩浩荡荡地在自习室学习。 ”。 张朝阳说:“那个时候来自父母的压力不太大,但自己喜欢学习,特别喜欢学物理学。 我觉得学习是件快乐的事。”
清华的岁月是他密集获得知识的时代,也是他心理成长比较困难的时期。 当时整个社会都有偏激的观念,说学习是唯一重要的事件,学习好的学生是最好的学生,只有获得诺奖,才能完成巨大的事业。 清华的五年是这种非常艰苦、压力非常大的五年,他学习了如何在极端的压力下生活下去。 为了缓解这种压力,他练习了冬季游泳,得到了自我肯定。 1986年,他获得李政道奖学金,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it )深造。
周鸿祎:在竞赛中获得保送
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中学的时候,周鸿祎可以学习,但真的在高考中“犯嘀咕”。 他参加各种物理竞赛得了奖,错过了高考被送到西安的大学。
“我从小就害怕考试。 我在高考前得到了机会,不小心进了大学。 之后,即使进入研究生院也没有参加考试(光是考了英语就感觉很累)。 但是,我还没有参加过大学入学考试,感到很遗憾。 毕竟,高考是人生的里程碑,在我的记忆中,找不到高中和大学的分水岭。 这是非常不好的事情。 如果不参加大学入学考试,人可能不成熟。 所以,我想对紧张于高考的人说,高考是人生很好的经历,这是人一生回忆的资本,能参加高考是幸福的事件。 ”。
除此之外还有名人的高考经历,一起看看吧。
王石:因为父亲的关系,进入了工农兵大学
王石,原籍安徽,1951年生于广西柳州。 在新疆做了五年汽车兵,转业后在兰州做了一年工人。 因为其父在柳州铁路局指导,王石进入兰州铁道学院当工农兵大学生,能读给排水专业。 毕业后进入广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从事经济信息研究工作。 1984年左右,他出海创业,成立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示中心,1988年更名为万科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冯仑:中央党校最年轻的研究生
西北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最初只有商学学科,1977年恢复高考时,西北大学恢复了经济学专业和经济学类,1985年正式成立了经济管理学院。 不得不说,这和冯仑的学习是差不多的时期,这奠定了冯伦成功的基础。 后来成为经济学家的魏杰和张维迎也和冯仑在同一个系学习。
在中央党校,冯仑不仅主修马列原著,还懂德语版、英语版,更重要的是,冯仑常常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风水学了经济学,学了法学,进入了社科院、国家体改委员会、中共中央推进部。 冯仑和马鸿模交往几次后,很熟悉。 冯仑身上,很多地方都能折射出“教父”马鸿模的影子。 例如他是法学博士,是高级知识分子,但言语之间多为世俗语言,完全没有很多人常说的高等知识分子所具有的那种清高。 但是,他的表现很有逻辑性,或者说,他身上有江湖气息和知识分子的理性气息,两者很好地混合,成就了唯一的冯仑。
20岁时,冯仑已经成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据冯仑所述,他在学校一直担任学生干部,是个好学生,好党员。 1984年,作为中共中央党校最年轻的研究生,冯仑从学校调到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究组办公室下属的研讨会组,从事“文化和意识形态指导体制改革”的研究,1988年被分配到中央宣传部。 1988年底,他被国家体改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任命为比较制度研究室副主任,派往海南省建设改革快速发展研究所,担任常务副所长。
恢复高考后,冯仑参加了第二次高考,考上了西北大学,之后顺利地考上了中央党校。 冯仑是当时最年轻的研究生,决定了他的语言风格、思维方式、习性,不自觉地展现出那个时代的痕迹。
郭广昌:自己决定放弃中专,高中毕业。
对许多人来说,大学毕业前这期间的人生轨迹基本明确:小学——中学——高考。 但对郭广昌来说,他人生的第一个拐点出现在中学时代。
和许多农家的父母一样,郭广昌的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儿子早日摆脱“农门”。 这父母一方面可以让他考师范,减轻家里的负担,另一方面可以跳出“农门”。 这样,成绩优异的郭广昌报考了师范。
拿到中师录取通知书的郭广昌就像拿到人生判决书一样。 一辈子呆在东阳当乡村教师? 自己的大学梦想是什么? 东阳中学出了那么多学生、硕士生、博士生,难道自己一辈子不只是一个中师生吗?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郭广昌做出了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第一个决定——放弃了中师,从高中毕业。 父母不允许,他静静地卷着竹席,背着十几斤米,来到了东阳中学。 高中三年,每周回家背几斤米和发霉的蔬菜,他一直忍耐着。
1985年,18岁的郭广昌又面临着一个选择——高考。 有趣的是,学习理科的郭广昌报考了复旦大学的哲学系。 正是这两个关键的决定,几乎影响了郭广昌的一生。 正因为高中毕业了,他后来才有机会上大学。 我选择哲学是因为当时最受欢迎的讲座在哲学行业。
1992年,郭选和校团委4名伙伴出海创业。 哲学给他带来商业的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创造性的破坏”,必须在别人的基础上更迅速地发展。
俞敏洪:英语从33分钟到95分钟用40分钟交卷
1977年,由于有点无法抗拒的理由,在乡下的俞敏洪高中半学期就上了高中。 上了高中以后,俞敏洪的学习明显跟不上,但高考要来了。 复习10个月左右,俞敏洪参加了1978年的大学入学考试。 当时的录取分数其实很低,他考的常熟市地区师范外语录取分数是38分,但是俞敏洪的英语只能考33分,其他几个科目也不理想。
高考失败后,俞敏洪并没有特别失望,家人也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压力,反正不行就在农村工作。 俞敏洪在家开拖拉机、插秧、割稻子后,去大队中学当代课老师。 1979年,俞敏洪再次参加高考,他的总分过了分数线,但英语只能考55分,师范专业的分数线达到60分,结果再次不及格。
一天,俞敏洪高中的英语老师告诉俞敏洪,江阴县教育局正在准备办一个专门针对外语高考的辅导班。 俞敏洪的母亲找了几个亲戚去城市询问,证实了这个消息,于是请俞敏洪报名。 这次复习真是变成了全职脱产学习。 俞敏洪和二十几个男孩一起住在一间没有厕所的大房间里。 老师指定俞敏洪为副班长,这对俞敏洪是一个很大的促进,既然是副班长,学习就必须认真。 俞敏洪带领大家一起努力,早上起床早读,和大家一起背单词,背课文,做题,讨论,晚上十点半熄灯,然后大家打手电在被窝里背单词。
1980年高考开始,英语考试时间为2个小时,俞敏洪只用了40分钟就交卷了。 俞敏洪的英语老师勃然大怒,当面问俞敏洪,说今年有望你一个人考上北大,结果你自己被毁了。 他以为俞敏洪这么快就交卷了,一定没办好。 但是俞敏洪确实只需要40分钟。
分数出来后,俞敏洪的英语为95分,总分为387分。 当时,北大的录取分数为380分。 填志愿的时候,老师对俞敏洪说。 如果你想去北大的话,语文一定要合格。 否则北大不要你,俞敏洪的国语是58分。 俞敏洪是不敢向北大动笔,还是老师帮助他填写的志愿者。
8月底,俞敏洪的同学们几乎都收到了录取通知书,但他什么也没收到。 通常,北大最初发出了录取通知,所以老师说俞敏洪大致不行。 这个时候,俞敏洪真的很痛苦。 有一天俞敏洪和妈妈在地里种菜,大队的人发现俞敏洪,说县里打来了电话。
俞敏洪急忙赶到,县教育局长告诉俞敏洪你的录用通知来了。 俞敏洪问他是哪个学校的,他故意说自己不知道。 俞敏洪接到通知书后看到是北京大学,当时开心得发疯,和两个考上大学的同学一起,像范进中举一样在马路中间跑啊跳啊,甚至大卡车都停了下来。
潘石屹:偷偷改名“石屹”参加高考
1979年高考前八天,潘石屹被卡车撞断了肩胛骨。 知道自己做得不好后,他马上在别的县以“石屹”的名字报考了中等专业学校,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兰州培黎石油学校。 1981年从培黎学校毕业后,潘石屹以整个石油部系统第一名的成绩报考了石油管道学院。
1984年,潘石屹毕业后被分配到设于廊坊的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举起了铁饭碗。 在那里,潘石屹很快就找到了让主教练重视他的诀窍。 那就是记住所有的员工数据。 部长向局长报告工作,局长向部长报告工作需要用数字说话,但是他们不记得数字,所以他们需要有身体地报告数字。 每天下班后,潘石屹拿出各种计划样本背下来,最后,这些数字小数点后的几位,潘石屹记得。 科长开始欣赏他,部长开始欣赏他,主任也开始欣赏他。 他被明确表示是“第三批”。 而且,你成为了必定会带在领导周围的“人气王”,职业生涯看起来很美。
许多媒体转载的故事是,办公室新分配了女大学生,对分配给自己的桌子和椅子非常挑剔。 潘岩劝她赶上的时候,对方非常认真地说。 “潘知道吗? 这张桌子和椅子可能一辈子都和我在一起。 ”。 这无心的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潘石屹:一生都要和一套桌椅一起度过吗?
1987年,潘石屹卖掉了自己所有的房子,毅然辞职,带着80元的钱来到广东,在那里度过了他压抑的时光。 直到两年后,新的机会终于出现了,就像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一样。 是1989年到1989年的海南岛。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IT大佬的高考:马云考北大 数学就1分”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kjsh/19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