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21字,读完约5分钟
随着境外国有资产的增加,境外国有资产监管亟待加强。
据新华社报道,11月2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中央企业监督检查情况汇报,加强外部监督,提高国有资产管理质量和效率。会议强调,要加强对境外国有资产的监管,逐步实现对境外投融资、产权变动和企业资本控制的正常监督检查,确保境外资产的安全运营和保值增值。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进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部署,大量央企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和并购,海外国有资产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因投融资不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案例众多,海外国有资产监管存在漏洞。这两个原因促使我们加强对海外国有资产的监管。
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惠明认为,中央企业的海外投资大多是金融、矿产资源和通信基站等高价值资产。目前,中央企业的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和国有企业总部大多依靠自身的内部审计机制对境外国有资产进行监管。由于缺乏一些子公司的监管,出现了许多混乱。
现实中对海外国有资产的监管存在一些困难,如国有企业的部分子公司在巴拿马注册,股东在香港注册,经营的项目在澳大利亚,监管部门难以实时监控企业股权的财务关系。
李进表示,目前海外资产管理不善,许多国有企业未能防范海外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风险,导致投资失败造成资产损失,甚至有些企业盲目投资扩张,造成国有资产数十亿元的损失,还有许多海外债务无法收回的现象。许多投资项目不仅能增加国有资产的价值,还能保持其价值。
此外,在产权交易方面,李进认为海外产权交易监管存在漏洞,同时存在内部人控制和外部人串通的现象,导致产权交易过程中的资产流失。
自2011年以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SASAC)先后出台了多项文件,构建海外资产监管体系。例如,《中央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自2011年7月1日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研究员胡痴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大量国有企业参与海外投资,创造了许多举世闻名的M&A案例,但也积累了一些教训,一些项目的收益并不理想。目前,国有企业海外投资相对缓慢,较为成熟。
胡痴还提到,近年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SASAC)等监管部门加强了对国有企业投资的监管,对中央企业集团公司资金筹集和使用的要求更加严格,使国有企业在项目投资上更加审慎。
今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建立国有企业非法经营和投资责任追究制度的意见》,明确提出一旦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严重不良后果,要追究直接责任人和领导的责任,对重大决策实行终身责任追究制度。
李进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目前的文件比较零散,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监管体系,监管的有效性不够。未来将会有配套文件,其核心是完善监管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监管链。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监管要跟上,形成长效监管机制。
会议强调,监事会应围绕促进国有资本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国有企业质量和效率提高,在国有资产监管中发挥更大作用。要密切关注中央企业重大决策和生产经营中的重大问题,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完善核查、处置和监督机制。
此外,要完善奖惩措施,加大对经营业绩突出者的奖励力度,严格追究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的责任。中央企业要抓紧整改存在的问题,完善内部管理,着力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努力提高质量和效益,创新升级,努力保持收入和利润增长势头,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做出应有的贡献。
国有企业改革专家周表示,走出去是一件高风险的事情,最好是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管理团队资本各占一块,这样大家的利益才能牢牢绑在一起。
上海田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善波也认为,防止国有企业海外资产流失最根本的途径是推动国有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混合所有制方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如果这一制度到位,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可以明确分工,相互制衡。
会议还听取了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对中央企业监督检查情况的汇报。会议指出,去年以来,监事会依法履行职责,改革创新监督机制,监督检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增强。根据监督检查情况,中央企业积极推进瘦身健身,推进结构优化升级。今年生产经营平稳好转,特别是9月和10月份,营业收入实现正增长,扭转了连续20个月的下降趋势,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但是,也发现一些企业存在财务管理不规范、违规操作、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存在损害国有权益的风险。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国务院要求强化境外国有资产监督 专家称健全机制是关键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10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