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754字,读完约9分钟
同治林社区乐队在社区中心排练。由本报编辑安·德拍摄
“感动”和“感动”是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会长、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秘书长冯对成都社区发展与治理的感想。成都市以党的建设为先导的城乡社区发展与治理不仅有理论体系研究,而且有实地走访多个社区的直观感受。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家园,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基本平台,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基石。
作为一个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100万的特大城市,成都通过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和管理做出了战略选择,重点是实现特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重点是将社区作为城市治理的基本单位和最贴近群众的微观细胞。已经提升到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协调推进的高度。它已经初步实现了城市的变化,公民的感受和社会的认可。
城市探索
理清社区发展治理关系的辩证统一
庆阳区委社会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翁泽宇承认,头三个月的工作有点困难。“政府分散、资源分散、权力和责任不平衡、强调经济发展和忽视街道一级的社会管理等问题更加严重。”
这是许多区(市)县委员会干部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2017年,我市率先成立了市城乡社区发展和治理委员会,探索治理特大城市的新途径。
如何打破话题?我们的城市把重点放在基层的“九龙治水,管好自己的事”这个突出问题上。顶层设计是在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构建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机制的“博弈”。针对社区服务水平低、供给效率低的突出问题,推动社区服务做“加法”,走出服务群众的“最后一英里”。关注基层“小马车”等突出问题,推动基层职能“减负”,让街道(乡镇)和社区承担主要责任。针对基层党组织组织力量弱化、各类主体参与意识淡薄等突出问题,做好共建共享的“多元化”工作,充分调动多主体力量。此外,针对社区资金和人力资源失衡等突出问题,成都市做好了资源配置的“分工”,促进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孙涛认为,最终“落脚点”在城市社区,这是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旨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孙涛认为,成都市社区发展治理应明确社区发展治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将城市发展战略落实到微观社区,将城市发展从速度和规模推进到质量和效益,从低成本要素推进到创新生态,从生产保障推进到生活质量,从稳定体验推进到开放人本管理,是未来的战略竞争优势。
今年,成都还发布了全国第一个市级城乡社区发展和治理通则,为成都社区发展和治理的下一步指明了方向。
「当市区发展达到这个阶段时,我们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社区和居民的微观层面。」市社会治理委员会副主任郑智表示,经过两年的探索,成都社区新的发展和治理路径是以新一轮成都城市总体规划和美丽宜居的公园城市规划为基础的,城市宏观战略目标的实施被简化为城市和农村社区。为此,我市明确提出了社区发展和治理的“三步走”目标
到2025年,建设舒适美丽、舒适幸福、绿色生态、优雅四川、秩序良好、治理良好的优质和谐宜居社区。到2035年,建成体现公园城市生态价值、审美价值、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生活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公园社区,人与城市环境高度和谐统一。到2050年,将建成一个全面发展、绿色可持续、智能创新的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社区。
此外,我市坚持推进发展与治理的深度融合,实现良好秩序和良好治理,造福群众。在城市发展中,我们将注重“以事件凝聚人心”。实施旧城改造、后街小巷改造、特色街区创建“五项行动”。完成老城区697个改造项目,改造1979条后街小巷,推进锦江公园滨水社区整体综合改造,让市民感受到城市的转型变化,从身边的细微变化中享受城市发展的红利。在动员多党参与的过程中,注重“聚民成事”,在社区实行党员、自治、社区、志愿者、服务五条线的“五步工作法”,在居民区实行发现党员、建立组织、建立优良机制、掌握服务、种植文化的“五步工作法”, 并以基层党组织为主导,推动全市13000个社会组织和65个社会企业在社区提供专业服务,32000个群众自组织在社区开展各种活动,220万居民成为社区志愿者,有效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出路
以党建和多元参与为主导的发展与治理体系
在社区议会,居民代表的热情很高,这使得民生项目得以迅速顺利地实施。农家乐,富有川西特色,人来人往,生意兴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将其有限的办公空间的很大一部分分配给了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社区服务是有温度的,不是封闭的……这是编者在采访大邑县安仁镇红星街社区时的三点感想。
社区居民将错落有致的古雅庭院打扫得干净整洁,社区居民和侨乡企业联合组织的活动也十分丰富多彩。每次去那里,我都能感受到党员干部的生机和活力,感受到群众的满意、幸福和成就感。这个社区来自哪里?
根基不牢,大地震动。我市确立了以党的建设为主导的明确方向,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城市治理优势。通过党委设立专门部门,加强顶层设计,加强制度协调、工作协调和机制协调,整合分散在党政部门和社会领域的力量,将更多的资源、服务和管理融入城乡社区,降低社会治理的重心,增强城市发展的动力,提高城市治理的效率。
中组部党建理论研究室主任王平认为,在社区发展和治理过程中,成都注重把党建工作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红色引擎,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有效途径,不断加强党对城市治理的政治、组织、能力和机制领导, 推动城市改革稳定、发展改善民生等各项任务的不断完善,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为特大城市探索社区发展和治理提供样本。
在每月一次的社区庭院环境卫生评比中,辛文轩创造性地让孩子们担任评委,并在最好的庭院上挂上小红旗。新津县月华村通过动员和引导幼儿用“小手”握住身边的“大手”,让幼儿驾驶父母,家庭驾驶社区,形成了人人讲卫生、处处见文明的良好风尚。新津县社会治理委员会和民政部门共同组建的“新文轩公益”社会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在月华村开展社区建设活动以来,极大地改善了当地5个村2252名村民集中的农村居民点的环境卫生,也培育了农村文化。
基层党组织要在加强政治领导和坚持全面领导的基础上,放弃和增强自己的力量。要充分发挥贴近实际、创新基层治理的社会组织优势。将政府不能也不能很好处理的公共服务事务移交给社会组织,有效满足社区发展和治理的需要,激发社区活力。
我市充分认识和挖掘社会组织的特点,调动社会组织的积极性,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协调、多元参与”的原则,探索和建立“社区需求发现、社会组织发展项目、社会工作者提供专业服务、政府提供资金支持”的“三位一体联动”经验,有效完善社区发展治理的多元参与结构。
幸福的源泉
社区发展治理与城市价值表达的整合
除了每天在白鹿湾湿地公园跑4公里,著名音乐家陈彼得还去了成都规划馆和天府绿道规划馆,亲身体验成都,感受成都美好的未来。
夜幕下的锦江,天府绿道奔跑,人民公园饮茶...是成都市民幸福的源泉,也是城市留给外国游客的休闲和快乐。
在过去的十年里,成都一直高居“中国最幸福城市”的榜首。该清单的整个评价指标贯穿了新的发展理念。调查指标包括教育、医疗、收入、环境、公共服务、交通、安全等16项主观调查。根据对居民收入、生活质量、城市愿望和旅游愿望的10项客观调查,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幸福和成就感。
美学专家普遍认为,生命美学是中国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城市居民对生活美学的追求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上:一是“美好生活”,二是“美好生活”。这两者在成都融合成一个词——“幸福”。
成都市社会事务和治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为人民谋幸福,让市民生活更便捷、更舒适、更美好,让城市更烟火、更生活、更归属感,是成都社区发展和治理的“第一心脏”,是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体现。”
社区发展治理的“第一心脏”是让公民共享幸福。成都始终朝着明确的方向前进,从微观单位出发,通过实现小目标、接近目标、无限接近大目标,最终实现政府的宏观规划。例如,利用党建工作切入成都社区的发展和治理,实现各地区社区的有效治理,是为了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促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只有这样的逻辑才能真正提高成都人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社区发展治理与城市价值观表达相结合所带来的市民幸福在成都社区随处可见。倪家桥社区已经把传统的8小时办公空间变成了全天候互动的家,让派对建筑和文学创作共存。金牛区英门口街赵华社区创建了一个为居民服务的媒体矩阵,形成了一个线上线下一体化的O2O社区服务载体平台。庆阳区的宽巷社区创造了新的“后街经济”,进一步展示了“老成都、川味、国际模式”...
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治理的重点是事物。公民的幸福来自社区中最小的单位,没有忧虑或担忧。
人民日报《民生周刊》编辑部执行主编严碧华在接受采访时说:“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管理从满足群众需求到解决群众需求,做了大量实际工作,填补了0+白的空白,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这种切实可行的民生工作,满足了人们高层次、多样化的生活需求,是成都市民幸福高于全国许多城市的内涵。"
本报编辑赵荣昌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成都以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与治理提升2100万市民幸福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1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