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00字,读完约4分钟
-郭景文,这家报纸的编辑
地铁,城市交通的大动脉。每天,他们穿梭于地下20到30米,运送成千上万的人到城市的每个角落。
2016年,成都地铁9号线正式开工建设。这条地铁线路位于三环路和四环路之间,设计时速为100公里,不仅线路长,换乘节点多,速度目标值高,还将创造新的记录——西部第一条无人地铁线路。
谁在建造它们?他们在什么条件下工作?他们背后的故事是什么?11月5日,编辑走进地下建筑工地,走近在黑暗中点亮城市交通“星星”的建筑工人。
在地下26米处工作
“重新发现太阳”是最幸福的事情。
“李队,上来这里,有人在找!”对讲机里传来一个男人的名字,不一会儿,一顶红帽子出现在地上。明亮的阳光照射在他黝黑而坚毅的脸上。他揉揉眼睛,一路小跑。
“红帽”的名字叫李志豪,是中铁九局西南分局勘测队队长。2017年初,公司中标建设成都地铁9号线一期工程金城大道站,李志豪曾在此工作。他这样介绍自己的工作:“如果地铁站是用乐高建造的,测量工程师就像一张活地图,指导施工过程中的每一步以及每个部分的准确位置。”
作为五号线和九号线之间的换乘站,金城大道站是九号线最大的车站,总建筑面积超过3.5万平方米,共三层。基坑形成后,工程转移到地下约26米的深度。沿着狭窄的钢梯,光线越来越暗。在负三楼的工作面上,只有中间的一小块空地可以看到自然光。隧道延伸到不远处的黑暗中,看不到头。钢筋混凝土和临时架子随处可见。
李志豪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度过。他通常不得不在早上7: 30下去做调查,直到晚上8: 00才回到地面。当他忙的时候,他在桌子底下吃午餐和晚餐。有时项目进入关键时期,不能日夜休息。
“如果你在夏天的早晨仍然能看到太阳,那么在冬天,当你下山时,太阳不会太亮,当你出来时,夜幕就会降临。”李志豪说,“这就像‘看到阳光’时不时冒出来呼吸,更别说快乐了。”
地铁建成时
是时候离开了
修地铁是一项技术性工作,实践经验非常重要。
班长李银龙已经工作了十多年。他能轻而易举地捡起十几斤重的钢筋。他的60名员工都毫不含糊。技术负责人、副组长叶飞时刻记着地面上上下下的进度、施工队伍的位置和材料的使用情况,并始终负责。项目秘书王伟修建了从内蒙古和新疆到成都的铁路,那里的条件最困难。黑暗的地下有一米长,一个手指20厘米,拇指压着地面,中指画了一个圆圈。大致的位置已经确定,接近于用尺子测量的位置。
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白天一起工作,晚上一起住在员工宿舍。在日常生活中,我和我的战友有着同样的感受。又累又想家,每个人都出去吃火锅,喝两杯酒,小心情在几声笑中溜走了。
李志豪是一个中等规模的“90后”。当他微笑的时候,他露出了一排大大的白牙,显示了山东男人的憨厚、诚实和率真。成都地铁9号线是李志豪经过7年的努力建成的第二条地铁。他之前在重庆。"在我们的工作中,无论项目在哪里,人们都在."然而,他们很少有机会感受到地铁给城市交通和生活带来的便利,“因为当它建成的时候,就是我们离开的时候。”李志豪说。
目前,成都地铁9号线一期工程已经全面封顶,铺轨单位和机电装修单位已经进入施工现场。根据计划,第一期工程将于明年年底开始试运行。届时,项目部人员将根据项目的需要前往不同的地方。
"在成都住了近3年,我肯定不会放弃."李志豪说:“虽然地铁没有留下我们的名字,但有一个普通的名字会被这里的人们记住。我们是“城市的建设者”。"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中国西部第一个无人地铁建造者:他们为地下26米的光明而奋斗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1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