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427字,读完约9分钟

计划语言

2016年初,中国票房收入的快速增长戛然而止,行业预测的600亿元落入空.手中不仅电影业没有预料到,而且大多数影迷也想知道:为什么在新电影的不断上映和对电影建设的热情中,票房收入遭遇了“滑铁卢”?这种现象有许多必然性。随着观影市场的成熟,门票补贴逐渐退出,法律制度得到完善,国内观众不再“愚蠢和富有”,资本投资也不再疯狂。观众需要的不再是“兴奋”和“感觉”。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使得中国观众对高水平电影艺术的需求越来越高,需要用现代电影语言讲述温暖的中国故事。一个合法、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需要稳定的发展环境,各方面的综合效益,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产业体系,以及逐渐成熟的观众和稳定的观影需求。从巅峰到低谷,对于中国电影来说,这种“冲击”可以让狂热的电影产业得到有价值的洗礼。

增速骤降后的冷思考

基于近年来的高速增长,业内预测2016年初全年票房收入将达到600亿元,但接近年底时,实现这一数字几乎无望:直到11月13日,2016年的票房才突破400亿元,仅比去年突破400亿元提前了19天。业内人士预计,2016年的总票房将与去年基本持平。这无疑给快速增长的国内电影市场泼了一盆冷水,而前几年那些感人的增长数据已经成为历史:

增速骤降后的冷思考

2012年,总票房为170.73亿元,增长30.18%;

2013年,总票房为217.69亿元,增长27%;

2014年,总票房为290亿元,增长44%;

2015年,总票房为440亿元,增长约50%。

内容:

从感觉看电影到艺术至上

数百部电影相继上映,但声誉卓著的经典作品却层出不穷。即便如此,它仍无法阻止票房增长的急剧放缓,今年注定是电影市场的“小年头”。

截至发稿时,《美人鱼》以33.9亿元的票房收入高居榜首,《疯狂动物城》以15.3亿元的票房收入位居第二,紧随其后的是《魔兽争霸》和《美国队长3》。在前20部电影中,只有9部国产电影,低于去年;系列电影的数量也是9部。相比之下,新创作的电影不是很强。在整体票房结构不尽人意的情况下,票房结构也不容乐观。

增速骤降后的冷思考

年初,票房冠军《美人鱼》把它的优势带到了年底,取得了惊人的票房成绩。一方面,它受益于准确的时间表,并利用了2015年的增长势头;另一方面,它来自于“感情”这个噱头。有一段时间,“给周星驰买电影票”成了粉丝们的话题。全年都有不少“感伤电影”:“魔兽”满足了游戏迷的感受,而“星球大战:原力的觉醒”则迎合了星球大战迷的感受。许多系列电影靠感情取胜,获得稳定的票房收入没有悬念。与此同时,外国电影在很大程度上融入了中国元素:从《功夫熊猫》中的中国功夫,到《独立日》中的中国宇航员和中国品牌,面对不断增长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没有人会放弃任何淘金的机会。在这种背景下,国内新大片的市场表现并不理想,像《六先生》和《寻龙》这样的电影更是凤毛麟角。

增速骤降后的冷思考

2015年,一些拥有众多明星演员的国内“大片”没有再现神话的票房。在不成功的成就中,《湄公河行动》是一匹黑马,它代表了主旋律电影在检验水商业模式方面的成功。“湄公河行动”在国庆节推出,击败了许多明星云集的商业电影。票房超过11.5亿元,看电影人数超过3700万,创下了看主旋律电影的新纪录。这部电影打破了这类电影原有的口号和面对面的镜头,实现了口碑和票房的双赢,为主旋律电影走向商业市场开辟了一个新的模式。与此同时,国内一些小众电影也获得了良好的声誉:《长江地图》、《路边野餐》、《黑里有什么》、《驴的水》等电影都得到了不错的反响。观众对电影的选择越来越理性,票房和质量之间的积极关系也逐渐加强。

增速骤降后的冷思考

观众:

补票退潮后回归理性

一些业内人士将2016年的电影票房归因于“门票补贴”的减少。

前些年,为了扩大看电影的消费,一些40元和50元的电影票被补贴,然后以9.9元甚至5元的价格出售。2016年,随着市场监管和此类门票补贴的减少,许多观众开始重新考虑电影和口碑之间的“性价比”,并做出了更加理性的选择。面对新的市场考量,观众在2016年不购买国产电影是合乎逻辑的,这是“补票”退潮后的正常反映。

增速骤降后的冷思考

市场一定会有一个调整和衰退的时期,而缓慢的增长是电影产业升级的必要阶段。观众不会因为投资而选择看电影,而是考虑口碑和自己的口味。在高票房之后,中国电影观众在制片人眼里不再是一群“人傻钱多”的人。观众变得理性和批判,看电影的需求逐渐成熟。

增速骤降后的冷思考

经历过多年“美国大片”和国内“模仿美国大片”的观众,必然会对纯粹的视觉效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审美疲劳,从而导致对差异化和多样化电影观看的需求。从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来看,中国观众正呼吁用现代电影业的语言讲述温暖的中国故事。

增速骤降后的冷思考

2016年,一些真诚满足不同观众需求的作品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和票房。观众开始对低成本的艺术电影感兴趣,从而对创作者产生了激励;迪士尼出品、陆川导演的《我们生在中国》将高质量的纪录片推向了影院;《我不是潘金莲》和《幽德水》感人至深,堪称大家的小精品,开创了现实主义寓言电影的新篇章...

增速骤降后的冷思考

从这些变化中,我们可以嗅到,对于中国电影观众来说,电影市场不仅仅是票房收入,更是特效制作,更应该关注低成本、高口碑的成长型作品。

行业:

从疯狂的屏幕构建到深度整合

尽管观众变得理性和挑剔,但供应方增长放缓不容忽视。2016年,屏幕总数增加了,而观看电影的边际人数和边际回报却下降了。

过去几年,中国的屏幕增长一直保持在高水平。2010年,中国有6000个屏幕,目前的数字接近40000。2016年,影院建设势头强劲,年增银幕数保持在8000个左右,但单银幕产量大幅下降,新建影院的单银幕产量更少。

然而,看电影的人数不能随着屏幕的数量无限增长。近十年来电影票房的快速增长得益于银幕的增加所带来的红利。随着80后和90后消费群体的增长,原有的消费需求逐渐释放,但这种需求存在一个“上限”。一旦屏幕总数达到临界点,增加的屏幕就很难形成预期收入。

增速骤降后的冷思考

据报道,在春节和长假等旺季,一些新建的县级影院的上座率可达60%至70%,而日均观影人数却很少。更多时候,“小城镇年轻人”的文化消费并不发生在电影院。

当“补票”退出舞台时,电影不再是文化消费品中最便宜的“口红”。在这种背景下,电影并购已经成为业界的一个热点。行业巨头加速并购和扩张的趋势显而易见。万达院线和迪达院线在各自的岗位上加强了市场整合。未来,电影院之间的并购可能会成为一种趋势。在降低成本和改善服务的同时,积极改革电影布局和服务模式,进一步优化电影产业结构。

增速骤降后的冷思考

资本:

疯狂投资催生快餐工厂

除了行业内部因素外,资本水平的变化对市场也有重要影响。

2015年,国内电影票房实现了近十年来的最高增幅,同比增长50%,达到440亿元;今年第一季度,国内票房达到144.66亿元的峰值。近三年来,随着国内电影市场的迅猛发展,影视产业的繁荣被资本吞没,催生了一批经不起历史和艺术考验的作品,也赢得了大量的利润。中国电影市场一直处于资本过剩状态,高风险的电影产业催生了一种“赌博”心态。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的疯狂增长让许多资本“赌”赢了。

增速骤降后的冷思考

2016年,风险敞口逐渐扩大,这将不可避免地使投资者调整市场预期,资本理性化,投资增速放缓。

2016年票房的“冲击”将导致许多投机资本撤退,纠正侵略行为,减少不符合电影制作规律的资本。适度放缓发展步伐有利于健康生产和市场格局的形成。该行业希望资本放弃投机预期,在更有效的管理下,合理地干预高层次的电影创作。

增速骤降后的冷思考

法律:

制度约束保证健康发展

2016年,《电影产业促进法》颁布,成为中国文化产业领域的第一部法律。这部法律将于2017年3月1日实施,这将进一步规范电影市场秩序。

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有法可依”将有助于中国电影的快速发展。在这部法律的约束下,减少了电影审批项目的数量,降低了准入门槛,禁止电影发行企业和电影院通过虚假交易和虚报销售收入来欺骗和误导观众。这样,它将有效地打击票房泡沫,如“补票”和“票房欺诈”。

增速骤降后的冷思考

电影业的未来发展不仅在于小票房,还在于包括版权交易、衍生产品、非票房收入等在内的综合效益。它还在于人才的培养和产业体系的建设,这有赖于观众的逐渐成熟和稳定的观影需求的形成,以及一个合法、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的培育。

增速骤降后的冷思考

或许,国内电影业不会迎来“寒冬”,而只会从高峰进入低谷,呈现出波浪式的起伏。然而,这种“震惊”足以让狂热的中国电影产业得到宝贵的洗礼和考验。

(图片取自互联网)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增速骤降后的冷思考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13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