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84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杭州1月9日电题:做好反腐败“利刃”帮助“清廉浙江”——来自浙江的监察体制改革试验报告
新华社记者岳德亮
杭州市江干区法院最近开庭了该市监察体制改革后首次采取定审措施的九堡街区牛田社区原党委书记周岳甫受贿的案件。 采取监察留置措施,到法院开庭审理只花了104天。
承担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任务以来,浙江省从体制机制、制度建设首先尝试和探索,党对反腐败事业的统一领导明显加强,反腐败资源力量有机融合,巩固“清廉浙江”建设的制度基础,改革试点全
2016年12月制定方案、2017年1月法选举、2017年2月培训、2017年2月至4月设立县市监狱委员会、推进2017年5月以来的改革……
接受试行任务,省委第一领导担任领导的监察体制改革试行小组迅速成立。 浙江省委常务委员会、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刘建超证实,召集职工小组的不是领导小组,而是省委是施工队。
“锣密鼓,昼夜兼程”是浙江省委提出的从业要求。 从省纪委、省委办公厅、省人民代表大会法工委等部门召集25人集中负责事务,立即结合浙江省实际的“浙江版”改革试验方案出炉,确定改革措施、配套措施等,为有规律地推进试验事业奠定基础
浙江省纪委、监察委员会把制度建设视为非常重要的业务复印件,公布了24个制度、45种法律文书和79个业务模板,基本上建立了规范比较有效、可以复制和宣传的“监言监语”制度框架。 新成立的监狱委员会和纪委共同署办公,监狱委员会事务会议和纪委常务委员会会议合并召开,决定议题涉及监狱委员会专业工作的情况下,单独编辑监狱委员会事务议事录,由监狱委员会主任发行。 然后,将常驻纪检组改名为常驻纪检监察组,实现监察功能的横向展开。
“党中央要把这项重大政治任务交给浙江省,我们要牢固树立“四种意识”,大力推进党的纪律检查和国家监察体制的统一、同向力量,实现对党员和行使公权力的公务员的监督的全面覆盖。 》浙江车俊省党委书记说,浙江必须向党中央提交优质答卷,努力为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提供浙江素材和浙江经验。
反腐败铁拳从“物理融合”到“化学融合”掌握得更紧
改革将整合分散的反腐败资源和力量,整合检察机关的反腐败贿赂等功能,将人员转移到监狱委员会。 通过牢牢抓住组织、能力、感情的融合,从“物理融合”实现“化学融合”。
浙江省从检察机关调动1889人,实际上达到了1645人。 这些同志转到监狱委员会来,和原纪委同志融合在一起。
人员配置采用材料,促进能力融合。 杭州市委常务委员、纪委书记、监委主任陈引擎苍介绍,精通纪律审查和职务犯罪调查的人员充实于审查调查部门,精通法律知识和诉讼业务的人员充实于案件审理室。 “在融合过程中互相学习”原检察机关的同志向纪委同志学习党章党规党纪,元纪委同志向来自转隶的同志学习了履行监察职责关联的法律知识。
“通过在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学习,补充了纪检业务的短板,巩固了忠诚度。 ”。 湖州市吴兴区监狱委员会转发给奴隶干部崔鹏说。
提高同志的归属感,需要感情的融合。 浙江省纪委、监察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说,转隶同志在安置、待遇等方面安排得当,关心遇到的困难,是组织上的重要任务。 “现在监狱委员会内部已经没有‘你们’‘我们’‘他们’,只有‘我们’的称呼。”
制约锻造的职务能力,避免出现“灯下黑”
通过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考试,浙江省实现了行使一切公权力的公务员监察的全部目标。 改革前全省行政监察对象38.3万人,改革后监察对象70.1万人。
权力越大风险也越大。 将执纪监督和审查调查部门分开设置,是浙江省建立健全审计委员会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确保审计权力“任性”的措施之一。
浙江省纪委常务委员、监委员叶怀贯表示,改革后,省纪委、监委共设置了13个纪检监察室,其中7个是执笔监督部门,6个是审查调查部门。 信访、案件监督管理、审查调查和案件审理分别由4名副书记分担,实现了相互监督、相互制约。 “实现了‘脸红出汗’和立案调查的分离”
根据审计措施的权限设置不同级别的审批流程。 在留置措施方面,省监察委员会的案件报中央纪委,市级监察委员会的案件经省监察委员会批准,县级监察委员会的案件经省监察委员会审查同意后经市监察委员会批准。 并加强对监察权全过程的监督,制定《关于讲解、干涉的记录、报告制度》,在重要业务全过程中留下痕迹,避免纪检监察干部听案、听案、干涉等行为。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要闻】打造反腐“利刃”——来自浙江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报告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15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