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08字,读完约6分钟

大学生受骗68.4%的受访者是由于社会经验和辨识力不足引起的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王品芝实习生毛鑫

“大学生被骗了学费”“大学生就业受到了黑暗的中介”“大学生租房被骗了”……现在相继报道了大学生集团被骗的消息。 面对小骗局,没有社会经验的大学生似乎总是容易陷入陷阱。

最近,中国青年新闻社会调查中心共同问卷网对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70.5%的受访者承认在大学期间自己和周围的人有被骗的经历。 如何不欺骗大学生,53.4%的回答者建议加强与同学、老师、家长的信息表达,49.1%的回答者认为大学生必须严格保护自己的隐私。

【要闻】大学生受骗 68.4%受访者归因于缺少社会经验和辨别力

66.7%的受访者指出大学生在求职打工时最容易上当受骗

年末,刚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的刘琳(化名)申请了英国的大学,但由于对留学新闻不太了解,她急于在网上选择了书包企业的“留学中介机构”。 “我和对方通过电话联系过qq很多次,我对留学新闻很了解。 当时正在准备雅思考试,赶紧签订合同,完全无视这个机构没有实体企业的情况。 ”。 刘琳说,付了一万元左右后,她再也联系不上对方了。

【要闻】大学生受骗 68.4%受访者归因于缺少社会经验和辨别力

在重庆某高中上学的蒋未,大二暑假找家教打工时被骗了400元。 “我在校园里发布的小广告上看到了打工的消息。 放了对方的微信后,他说要给我汇400元,然后给我家庭教师的消息。 我还是很谨慎,要求他提供监护人的联系方式,表达为“监护人”的信息后把钱给了他。 ”。 蒋先生意外地在她把钱交给中介后,“父母”的电话已经接通了。

【要闻】大学生受骗 68.4%受访者归因于缺少社会经验和辨别力

在调查中,70.5%的回答者或周围的人在大学期间有被骗的经验,没有29.5%的回答者。

李聪(化名)在中国农业大学当过四年本科生辅导员,他遇到了很多低年级学生被骗了。 “有一次,几个学生去酒吧玩,被酒托诈骗了好几万元,付不起生活费和学费”。

刘琳认为很多大学生申请学校时,不了解学校、专业,对自己的水平没有清楚的认识,想变得懒惰,所以容易陷入所谓的“留学中介机构”的诈骗。

调查中,66.7%的受访者指出大学生求职、打工时最容易上当。 另外,在面对留学中介( 39.0% )、校园贷款( 35.6% )、电信诈骗( 34.0% )、课外训练( 31.7% )的情况下也容易上当,其他情况下为替代考试和销售问题( 29.8% )、租赁( 19.4% )、网购( 19.4% )

【要闻】大学生受骗 68.4%受访者归因于缺少社会经验和辨别力

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的教师申子姣认为,大学生群体容易上当,首先是因为社会经验不足,防范欺诈意识不足。 另外,大学生实习、打工受骗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想向别人说明自己。 “有些大学生渴望说明自己的生存能力很强,所以遇到有魅力的诈骗时,他们很容易放松警惕。 ”。 申子姣说。

【要闻】大学生受骗 68.4%受访者归因于缺少社会经验和辨别力

蒋先生没有注意到她所在的英语专家很多在找兼职的时候被中间人骗了。 “我们可能会因为钱的金额少而放松警惕。 就是缺乏思考力和评价力”。

大学生容易上当的理由是什么? 在调查中,68.4%的回答者认为因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能力而引起的58.2%的回答者缺乏预防,警戒心不强。 36.4%的受访者觉得大学生因思维不足而采取轻率的行动。 36.1%的受访者指出大学生有点急利。 其他原因包括:不选朋友交( 28.7% )、学校和家庭中大学生安全防止意识教育不足( 26.2% )、早期费用高( 25.1% )、骗子犯罪手段无法防止( 23.5% )、同情心易溢( 20.9% )

【要闻】大学生受骗 68.4%受访者归因于缺少社会经验和辨别力

53.4%的受访者建议受骗者加强同学老师和家长之间的信息表达

发现自己上当了,刘琳选择了“自认倒霉”。 “很多大学生被骗后,其实一直在寻求维权,但找不到合适的途径。 也有同学可能认为被骗的金额不太多,所以不想为此消耗太多的能量”。

蒋未把受骗的经验写在文案上发表在个人微博和微信公共平台上,编辑长文案发给假中介。 意外得到对方的回答:请把复印件全部删除。 我还你400元。 蒋未没有删除复印件,也没有找回被骗走的400元。 “发微博后,很多人都有和我类似的被骗经历,但他们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如果大家都积极维权的话,我觉得骗子没那么疯狂”。

【要闻】大学生受骗 68.4%受访者归因于缺少社会经验和辨别力

调查显示,65.4%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上当受骗后应该首先报警,57.8%的受访者建议保存证据,57.0%的受访者建议咨询辅导员和监护人,39.2%的受访者认为应该与朋友商量

据申子姣介绍,大学新生入学第一天陷入宿舍推销等欺诈的比例非常高,但由于一般上当受骗的金额少,很多学生选择了自认倒霉。 “有些学生自认受了骗会更严重,结果倒霉。 这不仅与大学生维权意识淡薄,维权知识匮乏,维权渠道少有关,而且,受骗的大学生如果去维权,首先必须正视自己愚蠢的一面,会伤害一些人的自尊心”。

【要闻】大学生受骗 68.4%受访者归因于缺少社会经验和辨别力

如何不欺骗大学生,53.4%的回答者建议加强与同学、老师和家长的信息表达。 49.1%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必须严格保护自己的隐私48.2%提出理性行动的受访者47.2%建议及时确认陌生人提供的消息41.9%的受访者认为这是欺诈行为 32.6%的受访者建议服从校园管理,遵守校纪校规。 30.6%的受访者建议家庭教育重视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24.1%的受访者建议学校组织开展法制和安全防范教育活动。

【要闻】大学生受骗 68.4%受访者归因于缺少社会经验和辨别力

为了改善大学生受骗的状况,申子公主认为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支援。 “北京师范大学在新生入学前组建了新的学生群,老师为新生普及了一点防谎知识,告诉学生如果卷入诈骗,如何拯救自己,如何维护权利。 除此之外,整个社会都必须大力提倡“一点耕耘一点收获”“馅饼不掉在天上”的观念,消除一点大学生贪婪廉价的意识。 ”。 她还建议:“有关部门可以提高对骗子的打击力度,在受骗学生报警后,可以提供更多支持。”

【要闻】大学生受骗 68.4%受访者归因于缺少社会经验和辨别力

为了不被大学生欺骗,李聪首先认为,即使大学生有安全意识,遭遇欺诈,也必须及时地表达家长信息和信息,以免情况恶化。 其次,父母不能因为孩子上了大学就放松对孩子的教育。 另外,监护人自身提高了安全意识,称“很多欺诈事件都是从监护人开始的,利用监护人在意的话就会混乱的心理,欺骗监护人打钱”。

【要闻】大学生受骗 68.4%受访者归因于缺少社会经验和辨别力

在受访者中,在校大学生占32.7%,非在校大学生占67.3%。 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为8.6%,大学、大专学历为84.6%,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为6.8%。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要闻】大学生受骗 68.4%受访者归因于缺少社会经验和辨别力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16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