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84字,读完约4分钟

湖北保康简槽村5月16日电(邢翀)我来过荒陂,烟是苍。 一川香烟面前,诗人是这样吟诵的。

曾经的荒陂,现在香烟苍茫。 曾经贫困的简槽村,在烟叶栽培上于去年年末为了消除贫困而出售。

五月是烟叶移植季节。 早上5点,韩朝东开始往地里移植烟叶,天黑后回来了。

51岁的韩朝东有过漂泊在外的岁月。 2000年,孩子才7岁,他和妻子郭艳娥在广东塑料厂工作了3年后,辗转在云南昆明的发电厂工作了一年多。 他说那天没有技术,没有学历,都竭尽全力,每月工资5600,吃也要自己掏钱。

“后来发现,越是打工,经济上就越困难。 ”韩朝东说,在外面四年多的时间里,为了节约,别说肉了,连馅饼都舍不得买。

2005年,韩朝东回到简槽村开始种烟叶。 简槽村从1996年开始迅速发展烟叶种植,韩朝东回来时,村里大部分房子都有烟叶田。 虽然落后于其他村民,但在村干部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韩朝东第一年在烟田8亩上获得了5万多名收入。

【要闻】驻村日记:产业故事·一川烟草满山村

年,他的烟叶收入8万多。 十多万年了。 他在外面工作了四年,说还存不到一万元。 “不出来了”他今年又种了二十多亩烟田。

年,简槽村种植了2100多亩烟叶,纯收入800多万元,已成为全市烟叶种植的第一大村。

但是,1990年代前,简沟村的家家户户都煮熟了。 没有优良品种,没有化肥,在高山湿冷的环境中,种的苞米生长不好,低到连野鸡都毁了。 村子里亩产最多的也只有三百斤。

1990年,市委推进部来到简沟村帮忙,带来了优良品种、化肥和地膜。 对很多村民来说,那是第一次看到地膜,第一次明白。 原来种田是讲科学。 1993年,简沟村煮米亩产达千斤。 村民的衣食问题解决了,但全年没有多少积蓄。

深山里,到底应该种什么? 这是很多村民的疑问。 虽然煮米的产量提高了,但是以前传下来的粮食作物肯定没有平原地区生长得好,但是对交通的要求极高,在远离城区的简沟村显然不现实。

1996年,政府经过实验决定联合烟草部门在简沟村宣传烟叶种植。 烟叶又湿又冷,最适合在海拔800米到1500米的地方生长。 另外,烟草种植是订单农业,价格比较稳定。

这样可以吗? 你能种吗? 面对新产业,老百姓的担心是没有道理的。 从育苗、移植到烘烤,烟草栽培过程整体技术要求高,应投入的劳力也大。

为了打消村民的担忧,党员干部们率先开始种烟叶。 村支书蒋赤忠种了20多亩,第一年亩产200多斤,亩产接近500元,是种苞米亩产的6倍。

1997年,在党员干部们的领导下,村民们种植烟叶的积极性提高,70%的农家开始尝试种植。 此外,市场行情良好,当年亩产收入也翻了一番。

那个时期也是技术人员最忙的时候。 驻村收购所的周立羽负责人带着7名技术人员连续三个月休假。 三月温室育苗,四月大田整地,五月烟叶移植,七月烘焙加工,九月收购交易,冬冬深冬炕,烟农门辛勤劳动,他们也要挨家挨户指导。

【要闻】驻村日记:产业故事·一川烟草满山村

“烟叶栽培是技术工作,技术指导是耐心工作。 ”。 周立羽说,刚开始种植时,很多村民依赖以前作物种植的老经验,但实际上不适合种植烟叶。 没办法,只能酸着嘴说

依靠山吃饭和依靠天吃饭的山村农业迅速发展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 年,简槽村经历了种植烟叶以来最严重的冰雹灾害,全村烟叶几乎绝对被收割,出现了很多贫困者。

之后,烟草企业进行了保险赔偿,烟农保住了本金。 年,地方政府投资建设了人工防雹设备,增加了火箭炮,比较有效地减轻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地膜机、自动控制温室等机械设备进入农户。 烟农比以前轻松了,但烟草企业对烟叶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村民富裕了,摩托车和汽车进入农家,村子里的水泥公路增加了,很多村民还在盖新房子……

勤奋的吸烟者从早到晚地务农。 记者驻扎在简沟村时,在家发现他们的身影不太容易。

河烟种在山村里,地里的烟叶比记者第一次来的时候贵多了。 青烟诉说着村民在深山里辛勤奋斗的财富故事。 (完)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要闻】驻村日记:产业故事·一川烟草满山村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16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