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00字,读完约5分钟
记者昨天从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为不断深化低碳城市试点,进一步凝聚力量,更好地发挥绿色低碳在优质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和环境污染治理的协同效应,成都市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发布了《成都市低碳城市建设2019年度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首次提出要进一步实施低碳城市建设“636”工程,加快绿色低碳产业、能源、城市、碳汇、消费和制度能力体系六个方面36项措施建设,加强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推进温室气体和污染物协调管理,把经济社会低碳转型与优质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努力使绿色低碳成为城市最鲜明的特色和持久的优势。
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规划》提出要坚持走产业结构优越、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质量效益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为加强绿色低碳制造业,应关闭30家落后生产企业或淘汰部分生产线。加强绿色低碳服务业,加快成都绿色金融中心建设。加快发展新经济产业,力争新增2家以上独角兽企业,新经济产值增长18%。积极发展低碳循环产业,完成15个“三产品一标准”认证,力争创建10个森林保健基地和50个林业户。
构建绿色低碳能源体系
《规划》明确提出,要把能源革命放在污染防治和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位置,替代清洁能源,努力改善“减煤增油”的结构性局面。
强化总能耗和“双控”力度。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加快淘汰6台燃煤锅炉,实施国家六油标准,扩大氢能交通应用示范。采取更多措施降低能耗成本。加快清洁能源设施建设,有序合理构建分布式能源体系。推进可再生能源利用,金堂环保电厂12月底建成投产。
构建绿色低碳城市体系
《规划》明确提出要坚持集约发展,按照绿色低碳理念进行规划建设,以控制“大城市病”,扩大可持续发展的新范围空。
加快优化0+城市布局,加快13个TOD综合开发示范项目建设,打造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完善城市绿色交通体系,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公交车和公务用车新能源汽车比例分别提高100%和50%,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增加110辆,启动物流车辆示范。努力提高绿色建筑质量,全面推广装配式建筑,实施绿色建筑和既有建筑改造,减少玻璃幕墙使用,到2019年底,至少有30栋建筑接入市政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
构建生态系统碳汇系统
《规划》明确坚持增加整体绿地,突出公园城市特色,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多层次建设城乡绿地。
全面提升森林碳汇,增加森林蓄积75万立方米,完成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4万亩“绿化景观增加”。新建的天府绿道覆盖了四川西部800公里和300个林区。推进园林绿地和河湖湿地的增加,启动40个“百园”示范工程,公园绿地人均面积提高到14.6平方米。
构建绿色低碳消费体系
该计划明确坚持共建共享,积极营造人人、人人共享的社会氛围,始终倡导生态环保、绿色低碳。
构建低碳政府体系,加快成都网络治理中心建设。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鼓励低碳旅行。到2019年底,党政机关、学校、医院、商业综合体等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将实现100%全覆盖。积极开展低碳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创新低碳公益行动。
构建绿色低碳的制度能力体系
《规划》明确提出要坚持探索创新,不断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能力,着力转变生态价值观,构建低碳城市建设新机制。
完善目标考核体系,强化2025年碳排放高峰目标引领,力争到2019年底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3%,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减排20.5%的约束目标。发布《成都市成都市“碳效益建设工作计划”和管理办法》,拓展公众低碳应用场景,构建项目开发和验收机制,打造“成都碳效益”新名片。深化低碳产品认证体系,制定碳足迹认证标准,实施出口产品低碳认证政策。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探索建立低碳发展数据管理平台。加强低碳发展能力培训,深化绿色低碳示范单位建设,积极争创全国首个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国际合作,拓宽低碳对话交流平台。
工作目标-
《规划》明确提出,到2019年底,通过实施低碳城市建设“636”工程,城市的生产体系、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将在绿色和低碳方面得到进一步改善,低碳城市建设将取得新的成就。
其中,环保产业产值达到900亿元,新经济产值增长18%。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了2.5%和3%,清洁能源消耗比重上升到60%以上。随着不少于16000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中心城区机动化公共交通分担率进一步提高。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50%。空气体质量优良率达到67.6%及以上,PM2.5平均浓度为52微克/立方米及以下;森林覆盖率达到39.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8%。(苗主编)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成都率先提出低碳城市建设“636”工程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2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