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41字,读完约8分钟
为66个工业功能区赋权的“校企双进”活动昨日举行启动仪式
5G展台的机器人翻译。(编辑马丁)
追求高品质,成都将把66个工业功能区作为未来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载体,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塑造未来新的城市形态。如何促进66个产业功能区创新资源的积累,并将其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动力源?
22日,由市政府和电子科技大学主办、市科技局和市经济信息局承办的“校企双进”活动启动仪式暨“企业家走进校园”电子科技大学专题活动举行。活动期间,工业功能区和企业与电子科技大学的六个项目签订了合同。此外,本次活动还建立了科技成果的特殊对接环节和超市,促进了科技成果在产业功能区的转化和落地,促进了高质量的经济发展。
据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促进学校、学院和企业的深度融合,为学校、学院和企业创建创新社区、利益社区和发展社区,形成“城市发展伙伴”。截至目前,全市66个工业功能区已与近200所高校和省级企业签订了374个合作项目。
构建校企合作平台
水果的转化将不再“墙内开花,墙外闻香”
22日凌晨,来自全市各地的170多家电子信息企业与电子科技大学见面。我们参加的“科技契约”是为了共同探索高校的潜在创新和财富,寻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机遇,促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我们了解到电子科技大学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通信等领域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这是企业非常需要的。”鸿泰资本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延表示:“我们过去更关注外国和南北。事实上,成都拥有良好的技术支持,我们期待与电子科技大学加强合作。”
“要把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首先要选择优势产业的方向,成都的优势产业可以接受学校的科技成果。”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示范微电子学院院长张万利分析认为,通过政府平台建立正常的校企合作联系机制,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许多成都高校科技成果的首选可以是就地转化,而不是去沿海等地,以避免科技成果转化的“墙内开花墙外香”。
此次活动为高校推广成果、企业释放需求、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搭建了一个特殊的纽带。这种需求对接将进一步整合高校的优势学科,深化校企合作,有效扭转企业远近效应的局面。
据了解,作为“校企双进”系列活动的品牌之一,“企业家进校园”将围绕我市66个产业功能区的发展需求,定期选择区域内外的重点大学,集中优势学科资源,组织相关产业功能区、企业、投融资或技术转移机构等。,并在学校网站上举行专门的对接活动。通过企业家走进校园,建立一个规范、精准的企业与高校对接平台,真正实现政府平台、科学家和企业家唱戏,积极推进大学与城市、大学与产业功能区的融合,促进创新资源向产业功能区的流动和积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签署六个项目交换文本
推进公共技术平台共建
该编辑了解到,“校企双进”系列活动由三个活动模块组成:“企业家走进校园”、“科学家走进校园”和“数百所学校和数千家企业”。在“企业家走进校园”活动中,六个项目现场交流文本,涉及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领域。
据了解,这些项目包括电子科技大学与高新区管委会共建充满活力的科技成果转化社区,电子科技大学与富士康科技集团联合成立工业人工智能研究所,四川程颐智勋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合成立研究所, 成都电气科技惠安科技有限公司与电子科技大学关于警用微波技术与设备的联合研究,成都华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与电子科技大学关于HWDV7芯片防辐射技术的联合开发,
“电子科技大学将充分利用学科和人才优势,为富士康科技集团和当地企业服务,辐射全国。”电子科技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电子科技大学-富士康科技集团工业人工智能联合研究所的建立和创新运行模式,将为科技人员提供一个公共、开放的平台,吸引更多的人才、技术和信息等产业要素,聚集和提升先进技术等创新研发能力。通过R&D和工业人工智能产业相关技术的创新、消化和吸收,积极推进技术和科研成果产业化,为工业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服务。
“我们将与HKUST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共同组建工作促进小组,加快推进合作项目。”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与电子科技大学共同设立人才基金,协商制定产业教授评审标准,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推动高校科技成果项目联合研究和产业转化。同时,双方将共同推进电子科技大学仪器设备的开放和共享,搭建公共技术平台,提升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帮助本地区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产业升级。
但是,四川翼城智勋和电子科技大学联合研究所通过创新、消化吸收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相关技术,服务于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通过市场化运作为企业提供公开、开放的技术研发、产品验证和测试服务,积极推进技术和科研成果产业化。
科技成果超市的建立
人工智能商业卫星“智能”是同等重量卫星的几千倍
具有自我记忆、自我识别、自我处理和自我适应能力的人工智能卫星比它们的对手“聪明”1000倍...HKUST研制的世界上第一颗双核人工智能商业卫星引起了许多企业的关注。“人工智能卫星是将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嵌入到卫星中,这使它具有更强大的自动数据分析能力。它可以在太空内及时分析捕获的数据,并将其传输到地面。它的照片处理能力是同等重量卫星的1000多倍。”项目负责人介绍。
在机器人的帮助下,不能行走的残疾人也能像普通人一样行走。在科技成果的超市里,外骨骼机器人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编辑看到展示的医用外骨骼机器人主要针对下肢瘫痪患者,帮助他们实现坐、站、走等基本功能。它被称为“可穿戴机器人”。
“机器人可以通过不同的传感器感知病人的意图,并及时纠正偏差以避免摔倒。”现场工作人员告诉编辑,医用外骨骼机器人平均每秒可以行走0.3米,充满电后可以行走约8小时。
“这个机器人非常先进,可以帮助瘫痪病人实现坐、站、走等基本功能。”成都汇拓自动控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明明指着可穿戴机器人。“我们公司主要研发机器人,满足这方面的技术要求。我们希望加强与电子科技大学的合作。”
编辑了解到,在分会场设立了科技成果超市,展示微波技术和集成电路领域的成果。此外,超市还配备了专门的购物指南,帮助企业家进一步了解相应的科技成果,方便项目对接。
“校企双进、企业家进校园”聚焦我市“5+5+1”重点产业领域,探索校企深度合作新模式,搭建产业功能区、企业和高校精确对接平台,吸引创新资源,促进科技成果地方转化,为学校、高校和企业打造创新社区、利益社区和发展社区。据成都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成都市外国专家局)介绍,“校企双进”系列活动能够积极推进优势学科产业生态圈建设、生态链创新、新经济发展、新动能培育、产业功能区优质发展。
编辑笔记
重构创新和创业的创新要素流向
增强66个工业功能区的权能
工业功能区是促进工业城市整合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先进要素聚集平台。为了重塑具有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城市战略优势,66个工业功能区形成了成都现代工业体系的工业地理。
城市社区的竞争不能靠低成本发展的道路来维持。工业功能区的规划布局对于成为城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化的“装置”具有重要意义。与传统的产业集聚区和开发区相比,产业功能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通过构建产业生态圈,形成生态链,吸引创新、研发、生活和生态等复杂要素聚集在一个区域内。
去年,我市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5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1万亿元。在万亿背后,我们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在探索促进创新要素资源向产业功能区流动和积累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和促进高校、研究所、园区和企业的创新资源更准确地“流向”产业功能区,促进高端资源要素向功能区积累,已经成为扶持产业功能区的核心。
“企业家走进校园”、“科学家走进校园”、“一百所学校、一千个企业、一个大码头”。这三个主要部门构成了“校企双进”活动。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它简单但实用。紧密联系我市“5+5+1”重点产业领域,结合产业功能区的需求和高校、研究所、企业的优势资源,通过城市推广和市场行动,重构创新创业要素的“流向”,让企业家走进校园,让科学家走进园区,让科技成果在成都转移转化。成都在探索高质量发展扶持型产业功能区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编者严实习编辑袁)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电子信息等六大项目签约登陆工业功能区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2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