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73字,读完约3分钟
最近披露的上市银行年报显示,中西部地区的不良贷款正在加速增加。行业分析师表示,由于经济波动和结构调整,中西部地区一些资源型企业面临风险,这是这些地区不良贷款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
据采访的专家称,这一现象也表明银行贷款的投资更加分散,暴露不良贷款不是坏事。目前,不良贷款仍在控制之中。目前,银行正在大力加强不良资产处置,而债转股和不良资产证券化也将有助于银行消化不良。
新的不良贷款集中在中西部
最近披露的年报数据显示,不良贷款不再像往年那样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2015年,招商银行不良贷款增加的62%、中国光大银行不良贷款增加的56%(报价601818,买入)和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增加的49%集中在中西部地区。
截至4月6日,中国五大国有工业银行、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以及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和浦东发展银行等六家股份制银行已经发布了2015年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农行西部地区不良贷款余额为639.21亿元,同比增长110.7%;建行西部不良贷款246.68亿元,同比增长89.2%;工行西部地区不良贷款余额为324.72亿元,同比增长56.9%。
“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Aiji、净值、信息)等多种因素影响,西部地区不良贷款增加不仅受到制造业和零售业的影响,还受到煤炭等价格下降的影响。受此影响,资源型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出现了贷款违约。”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曾刚告诉记者。
同时,可以观察到,银行对中西部地区的贷款正在迅速增长。据年报统计,2015年,建行38.97%、农行43.2%、光大36.6%、工行32%、中信22.6%、招商银行22.55%的贷款全部投向中西部地区。
这是优化区域信贷资源配置、促进区域信贷供给均衡发展的需要。工行积极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中西部地区新增贷款3495.66亿元,占各项贷款增长的38.5%。
“过去,信贷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随着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风险的上升,银行信贷更加分散。与此同时,中西部的信贷需求也在上升。我们要更加理性地看待经济转型中不良事件的客观性,做好解决不良问题的工作。”曾刚告诉记者。
积极化解不良贷款应对经济结构调整
“风险暴露并不是一件坏事,而且目前的糟糕情况是可控的。银行无法阻止经济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它们可以通过增加不良资产处置和新的债转股政策来解决这些负面影响。”曾刚说。
招商银行(报价600036,买方)表示,应在该地区实施差异化、分类、监督和管理的分行。提高高风险地区的信贷准入标准,动态调整业务授权,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
农行在年报中提出,要构建以“区域分级、全过程监控、前瞻性预警和发展导向”为核心内容的信贷业务“四维监控”模式,调整和修订行业信贷政策,完善信贷管理体系,实施名单管理;加强产能过剩行业、高风险行业和重点行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努力推进重点行业和客户的风险缓释。灵活运用多种处置方式,加大不良贷款的归集、审批和核销力度。
银行也在加紧努力收集和核销不良贷款。根据年报,2015年,光大银行共收现金46.59亿元,核销坏账55.79亿元,转让债权51.47亿元。中国农业银行收集并核销了600多亿元不良贷款。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中西部地区不良贷款出现加速增长迹象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6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