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27字,读完约8分钟

[摘要]张琪告诉《时代周刊》记者,虽然中国的石油战略储备尚未达到“过线”,但也不像现在看到的那么糟糕。

《时代周刊》记者赵天棋来自广州

1月24日,中国习近平主席在对沙特、埃及和伊朗进行国事访问后返回北京。习近平选择了中东的三个国家作为他新年的第一站,这很有意义。

作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关键节点,习近平访问的三个中东国家都加入了新成立的AIIB。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以加强合作为主要目标,宣布分别与沙特和伊朗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埃及发表了加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五年实施纲要。

中国石油储备进入“黄金时代”

事实上,在国际油价持续下跌的背景下,作为中国主要的石油进口渠道,中东地区的能源问题无疑更加引人注目。2015年,当国际油价跌至低点时,中国的原油进口继续上升。根据海关总署1月13日发布的初步统计,2015年中国原油进口量同比增长8.8%,达到创纪录的3.34亿吨(约670万桶/天)。

中国石油储备进入“黄金时代”

在进入“新常态”和经济放缓的背景下,国内石油需求没有明显增加,大量进口石油主要用于填补一度短缺的空.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中国能源政策研究所所长、著名能源专家林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表示:“此次油价下跌是中国加快战略石油储备的黄金时期。如果今年和明年油价继续保持在低位,中国将在这两年内完成国际能源署设定的90天安全标准线。”

中国石油储备进入“黄金时代”

低油价“利弊共存”

2016年1月13日,纽约市场原油价格12年来首次跌破每桶30美元。与2008年每桶147美元的原油价格相比,这是一个双日。

中国能源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张琪告诉《时代周刊》记者:“油价波动主要受供求关系影响,但本轮暴跌明显不同于以往。从供应方面来看,美国发起的页岩气革命严重影响了石油工业。与此同时,页岩气的价格远低于预期,欧佩克不会轻易将它挤出市场。相反,欧佩克的石油投入比率已经从50%左右下降到现在的30%左右,这已经不能支持其监管和决定市场的能力。此外,从需求方面来看,全球经济正在放缓,甚至中国也进入了经济“新常态”,减缓了经济发展,减少了对石油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欧佩克决定减产,它也不会控制油价,而是会失去原有的市场份额。”

中国石油储备进入“黄金时代”

随着油价暴跌,中国对外国原油的依赖仍高达60%。习近平刚刚访问的中东地区是中石油的主要进口来源(601857,库存栏):2015年,仅沙特和伊朗就占中国石油进口的四分之一。

2015年4月,中国以每天740万桶的进口速度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原油进口国。张琪认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国际油价长期处于低位,对中国的发展来说,可谓“利与弊并存”。

张琪向《时代周刊》记者具体解释道:“虽然中国进口大量石油,但我们也是一个产油国,有些地方的生产成本仍然很高。油价的大幅下跌对石油生产行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同时,低油价也大大降低了一些以石油为原料的行业的成本。简而言之,油价下跌为中国加速战略石油储备创造了机会。”林认为,低油价对中国来说弊大于利:“对中国宏观经济来说,油价下跌是个好消息,这可以大大节约能源采购成本。只要不过度依赖和过度使用石油,负面影响就非常小。与此同时,中国的石油战略储备已经进入黄金时代,应该好好把握。”

中国石油储备进入“黄金时代”

石油储备基地赶上来了

由于成品油价格调整于2015年底两次暂停,国家发改委于2016年1月13日发出通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推进价格市场化。在新出台的成品油价格调整机制中,国家发改委对成品油价格设定了“最高限价”和“最低价”两个上限,将国内成品油价格的波动幅度控制在40-130美元/桶之间。

中国石油储备进入“黄金时代”

林告诉《时代周刊》记者,成品油价格新机制的出台,主要表明中国不希望低成本消耗资源:“当国际油价低于每桶40美元时,中间产生的差价将用于节能减排和汽车尾气处理。和其他环境问题得到解决。”此外,张琦认为:“‘底价’的设定也是出于保护国内石油企业的考虑。同时,原油价格过低可能导致消费增加,从而对环境造成一定压力,这也不适合中国能源结构调整。设定“最高价格”要求中国拥有足够的战略石油储备,以确保价格维持在合理的范围内。”

中国石油储备进入“黄金时代”

早在2003年,中国就开始筹建石油储备基地,但从目前的数据来看,移交的成绩单并不乐观。

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上此前公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年中,中国已建成舟山、大连等8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总储备能力为2860万立方米。国际能源署设定的国家石油储备安全标准线是90天。根据这一标准和中国2014年的石油消费量,要达到安全标准线,中国的石油储量应该是1.27亿吨——与目前只有2500万吨左右的储存能力相比,中国仍然远远没有达到“过线”。

中国石油储备进入“黄金时代”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拥有丰富的石油储备。据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统计,日本石油战略储备和商业储备的总存量约为180天,美国为150天,法国为180多天。对此,张琪告诉《时代周刊》记者,虽然中国的石油战略储备尚未达到“过线”,但也不像现在看到的那么糟糕。“我最近看到一些新的数据,有人说已经达到30-40天,有人说是50天,总的来说,不应该超过50天。”林也认为:“最新的石油储备数字还没有出来。去年,大量石油被进口,其中很大一部分被用于战略储备。因此,中国石油的实际储量肯定高于目前的数字。如果今年和明年的油价保持在低位,达到90天安全标准线不成问题。”

中国石油储备进入“黄金时代”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建设计划,计划在三至五年内分三个阶段完成7000万立方米的战略储备。其中,一期规划的舟山、镇海、黄岛、大连四个基地已于2008年竣工,2009年上半年完成注水;第二阶段规划的独山子和兰州储量也已于2012年第一季度完成并投入运行,但注水速度较慢。天津和黄岛二期分别于2013年11月和2014年6月投入使用。惠州储备银行的主要设备也已完成,但锦州、舟山、湛江储备银行建设缓慢。

中国石油储备进入“黄金时代”

林向《时代周刊》记者分析:“以前的石油储备是不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储油设施。然而,中国建设设施的能力非常强。一旦这种情况持续下去,石油储量将继续增加。”张琪告诉《时代周刊》记者,除了空储存空间不足,此前的高油价也是阻碍中国战略石油储备的原因之一。“2014年年中之前,油价一直很高,以高价购买显然不合适。与发达国家相比,如果我们想储存石油,我们负担不起这么高的价格。”

中国石油储备进入“黄金时代”

私人商业储油努力

随着低油价和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的加快,国家石油战略储备进入了黄金时期,这也给民营商业储油行业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在欧洲、美国、日本和韩国的石油储备中,非政府组织和商业石油公司占很大比例。其中,美国私人石油储量占其石油总储量的2/3,日本占46.4%,中国商业石油储量的未来发展是巨大的。相关研究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民营石油企业已超过8万家,总储油量达2.3亿吨。然而,由于政策原因,他们缺乏石油来源。目前,这些油库基本闲置,只能利用几十万吨的储存能力。对此,张琪向《泰晤士报》记者解释说:“私人仓储虽然规模大,但分散,难以监管。从安全和战略角度来看,油库的使用非常重要,这需要一定的标准。此外,私营企业的石油进口刚刚开放,还没有完全放开,这导致一些储存空室空的地方。”

中国石油储备进入“黄金时代”

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其中还提到应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储备建设,企业应建立自愿储备,并鼓励发展商业储备。

在当前低油价下,以社会储备取代战略储备的做法已经开始。截至目前,国家一、二级战略水库(不含社会水库)储存的原油已达到1800-1900万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战略水库和部分社会水库储存的原油总量为2610万吨。根据这一计算,社会储备占总储备的27%-31%。根据新华社发布的原油商业储备数据,截至2015年6月,中国商业原油库存为3283万吨,加上国家战略储备库存为2610万吨,中国累计原油库存为5893万吨。尽管与90天目标仍有一定差距,但私人商业储备已开始发挥作用。

中国石油储备进入“黄金时代”

林告诉《时代周刊》记者:“人民的商业储备不同于国家的战略储备。商业储备主要是为了盈利,而战略储备是为了能源安全。增加私人石油储备对整个国家都有好处,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注意一个事实,即我们不能过分依赖私人部门的石油储备。”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中国石油储备进入“黄金时代”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7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