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477字,读完约14分钟

五年前,以现代服务业作为自身城市发展轨迹的重庆渝中区,以传统商贸发展著称,再次迎来重生凤凰的历史机遇。

五年后,渝中将会成为一座人文与时尚交融的城市,一座宜居、宜商的山水城市将会生动展现。2014年,渝中区实现区域生产总值870亿元,其中服务业增加值837亿元,是2010年的1.6倍。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长12.4%,平均产出水平居全国首位。2014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10.2亿元,占服务业比重从2010年的58.9%上升到72.9%。

渝中换城记

对此,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黄迎军表示,这些数据能够充分说明渝中区服务业在城市功能核心区中的重要地位,能够更好地反映渝中区服务业在重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和辐射能力。

渝中换城记

传统商业基因和资源禀赋推动渝中突破服务业

滚滚长江和奔腾的嘉陵江穿过群山,相拥在重庆朝天门。两条河流勾勒出一个三面环水、西面向陆地开放的半岛,这就是榆中。渝中区作为重庆的母城,一直是重庆的金融中心、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

这座位于长江上游的商业城镇起源于3000年前的巴基斯坦。随着1892年重庆的开放,两岸的商业和商业组织聚集在一起,以渝中码头经济为基础的传统商贸迅速积累和扩大。菜园坝、朝天门和解放碑...是著名的名字,这使重庆在世界各地的商业和贸易中闻名。

渝中换城记

特别是重庆直辖以来,渝中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产业结构调整。“九五”期间,渝中区率先在全市实施“两退三进”战略,成为重庆唯一的无工业城市。服务业已经成为渝中的发展方向。

23.71平方公里,其中土地面积18.54平方公里,是重庆市地图上渝中区的位置。然而,这还不到全市土地的3/10000,服务业创造的产值实际上占重庆服务业总产值的五分之一。其区域拥有全市分布最集中、辐射面积最广的总部经济集群;它汇集了全球500强企业中的50%以上,以及70%以上的主要金融机构,如市政银行保险...

渝中换城记

然而,由于空空间狭小的地理位置,以及周边城市地区分中心的兴起,渝中区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挤压和挑战。渝中区区委书记唐英瑜曾经计算过:由于交通问题、城市配套设施等问题,近年来,渝中区几十家税收超过200万元的企业纷纷迁出,影响了渝中区5亿元的税收,占全区税收的八分之一。

渝中换城记

在这种背景下,文件升级成为渝中区上下发展的共识。这一共识凝结成渝中区的发展方向:建设服务业集聚区和宜居宜商的幸福城市。

到2010年底,渝中区成为“重庆代表”,进入首批“全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领域,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

对渝中而言,这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突出城市功能核心区定位,明确“1+3”定位和工作定位目标

2012年7月9日,重庆市政府正式发布《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全国服务业综合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在全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层面,重庆出台的《意见》不仅体现了一种态度,更重要的是在体制和机制上的大胆尝试:一是完善产业发展引导机制,确定渝中区重点产业。从土地供应、资金保障、项目支持和放宽准入条件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二是探索服务业管理体制改革,赋予渝中区部分市级行政权力,构建行政审批“绿色通道”,提高行政效率;第三,积极探索价格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尝试调整渝中区非住宅物业管理服务收费和室内外停车收费的市场价格。

渝中换城记

29个市级部门与渝中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通力支持,与渝中区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改革试点。

2012年7月20日,渝中区紧紧围绕市政府《意见》提出的“三大目标、六大职能”的定位,下发了《关于深化全国服务业综合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明确了量化工作。目标:到2015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将超过1000亿元,现代服务业将占75%以上;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将超过2000亿元,其中现代服务业占80%以上。

渝中换城记

自此,渝中区启动了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一年后,重庆市发布了《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加快五大功能区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渝中区是重庆五大功能区中的城市功能核心区。为此,渝中区提出并实施了“1+3”功能定位和工作定位目标。

渝中换城记

渝中区区长阎表示:“所谓‘1+3’功能定位,就是围绕城市功能核心区的整体定位,加快渝中区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历史文化展示区和山水城市形象区的建设。”

" '更好的经济发展质量,更强的综合服务功能和更高的社会文明程度'是渝中区的目标."唐英瑜表示,要实现上述目标,不仅要提升产业结构,还要创造与高端服务业相匹配的区域环境,从而强化现代服务业在整个区域的集聚功能。

渝中换城记

生产型城市的整合与发展——凤凰涅的城市变迁路径选择

因此,渝中区围绕城市功能核心区定位,以金融为核心,以商业为主导,以文化创意为主导,以城市旅游为纽带,加强各种功能的整合,推动现代服务业改革全面发展。

渝中区商务局局长魏强(音)将其概括为“增加供应、拓宽渠道、丰富体系”。

渝中区在借鉴国内外城市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布局从“点”延伸到“面”,即以建筑和街道为单位。渝中区在原有的解放碑中央商务区和总部城市公园的基础上,先后建成了“大石化”区、重庆上清寺互联网工业园、大西沟设计创意产业园等集聚区。

渝中换城记

服务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今天,全区业务服务机构总数已从2010年底的4800家左右增加到近7500家,其中包括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中的3家、五大房地产咨询机构中的4家、全国100强会计师事务所及其分支机构中的6家(全市占35%)、全国100强资产评估机构中的6家(全市占75%)等71家国内外知名品牌业务机构,基本形成了以本地龙头企业为主体。

渝中换城记

此外,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20家落户渝中;包括英国和意大利在内的10个外国领事馆落户渝中。该地区有157家国家和地区总部企业。2014年,总部企业的税收收入约占地区税收总额的三分之一,有13家总部企业和22栋税收收入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建筑,其中邹容广场成为全市首个“十亿税收建筑”。

渝中换城记

不仅如此,渝中区还瞄准了最具竞争力的“城市富矿”——历史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和商业街区资源,以商业为核心,以旅游为纽带,以文化为灵魂进行互动发展,推动商务旅游和文学跨界融合发展体系的形成。

在生产与城市整合的过程中,渝中区对旧城的有机更新进行了更多的探索。

2015年3月,榆中区鹅岭第二印刷厂的十几家闲置多年的老厂开始活跃起来。投资5000万元的第二印刷厂“文创园”项目启动后不久,近20家国内外企业落户在占地3万平方米的老印刷厂。

“就在第二印刷厂的旧厂房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之际,在伦敦创建testbed1(将一个废弃的工厂改造成著名的空创意艺术室)的英国著名建筑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这将使‘蝴蝶变化’在这里发生。”渝中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渝中换城记

重庆第二印刷厂原是国家中央印钞厂。20世纪50年代,国家中央印钞厂搬迁后,重庆第二印刷厂曾是西南地区的彩印巨头。现在,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第二印刷厂已经关闭并闲置了许多年,但十几个工厂,无论大小,仍然屹立不倒,保存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

渝中换城记

这样的文化遗产在渝中区依然丰富。据了解,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移民文化、城市文化和景观文化在此聚集,共有210处不可移动文物和29处非物质文化遗产。渝中区文化委员会副主任朱建表示,如今,渝中区正通过建设第二印刷厂“文创园”等跨境整合项目,开辟现代商业转型升级的新发展模式。

渝中换城记

目前,设计师、艺术家、熟练工匠、有机农业等等。城市文化模式,如精品设计酒店、主题创意餐厅和艺术实验展览,以创意、文化、艺术、设计和体验为特色。二厂文创园副总经理陈说。

渝中区以“4+3”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在培育和支持电子商务、创意、文化等新兴产业的基础上,在提升传统金融、商业、商业、旅游产业的同时,形成了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链和环境,目前开局良好。

民生也是生产力

过去,渝中区的发展呈现出“东快西慢、上高下低”的状态。

"这座城市的上半部分是欧洲,下半部分是非洲。"这是渝中区几代人的嘲笑,认为老城区的旧面貌与时尚城市格格不入。

因此,渝中区区委区政府必须大力推进旧城活化与更新、基础配套设施完善、产业转型与升级、城市功能形象提升、板块发展协调、经济建设与文化文明提升的协调。要加快城市的有机更新,突出文化引导,促进新旧融合。

沿着一排绿色的旗帜梯子爬上楼梯,你就到了嘉熙村。接下来,迎接你的是蜿蜒的小巷、高大茂盛的黄阁树和灰黑色的石砖房间...在路的尽头,一个宽敞的广场和观景台是用青石板建造的。站在这里,嘉陵江大桥和渝澳大桥就在眼前。放眼望去,嘉陵江对岸有许多高层建筑。

渝中换城记

谁能想到,这个有着几十年历史、曾经以“脏乱”著称的老住宅区,会被改造成重庆第一个国家3a旅游景区的住宅胡同。

“当时,这个社区又脏又臭,说它是‘贫民窟’并不夸张。”在这里生活了十多年的李小华回忆道。

自2010年以来,渝中区政府对嘉熙村环境进行了两年的综合治理,包括建筑立面改造、人行道改造、排水设施改造、消除“禁光区”、拆除违章建筑、水表出户改造等。1,500多个家庭从中受益。

渝中区对旧城进行了有机更新,改变了旧城大规模拆迁、大规模建设的传统改造模式,坚持以保护为基础的有机更新,坚持城市功能改善与建筑功能改造、文化活化与形态优化的统一,形成了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丰硕成果。

渝中换城记

纵观渝中区历年的财务报告,不难发现,自2007年以来,区级财政投入的民生支出已经占到当年总预算支出的50%以上。2013年,民生投资开始超过60%,关注基层民生的意愿逐年增强。2015年,在渝中区财政支出“账单”中,共拨付民生项目42.2亿元,占财政支出总额的60.7%。

渝中换城记

目前,渝中区已基本建成、升级和完善了社区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社区商业等“10分钟便民服务圈”。规划了新的“10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了多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努力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

渝中换城记

唐英瑜说,协调发展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服务业改革试点取得重要突破

五年来,渝中在三个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渝中区服务业发展办公室副主任朱博士说。

一是改革工作体制和机制,稳步提高服务效率。一是分离街道办事处服务经济发展的职能,成立解放碑中央商务区、历史文化街区、大石桥新区、电子商务和创意产业园四个功能区管理委员会,以区域发展规划、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和企业服务为重点,形成街道管理服务社会、功能区管理委员会服务经济的“双轮驱动”分工合作体系。二是建立“统一、两点、三个层次”的政府服务体系。试行区级、功能区管委会(街道办事处)和楼宇(社区)分级服务机制,建立区级行政服务中心、四个功能区管委会企业服务分中心和几个重点商业楼宇服务站,推进政府服务规范化,形成从横向到边缘、从纵向到点的专业化、网格化、全覆盖的政府服务体系。第三,完善考核激励机制。第四,改革统计制度。

渝中换城记

二是改革政策导向模式,重点鼓励产业发展。首先,确定工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市发展改革委立足全市服务业整体发展,紧紧遵循渝中区量身定做的《全国服务业综合改革鼓励类服务业指导目录》(以下简称《目录》),确定7大类80个鼓励类服务业优先发展。这是第一次在区一级发布《目录》,引导服务业发展,得到国家发改委的高度肯定和书面批准,建议在全国推广。第二,税收优惠政策侧重于减轻鼓励发展的行业的税收负担。第三,财政资金集中支持和鼓励发展产业。改革试点期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共安排了32个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节能减排和现代服务业集群建设项目,资金近3亿元,支持渝中区相关企业发展,鼓励发展产业;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市相关部门安排项目资金近15亿元,支持和鼓励发展产业;区政府每年安排近2亿元专项财政资金,重点支持鼓励金融、商业、商业、文化、旅游和电子商务发展的产业,支持重点商业建筑提高质量和效率。

渝中换城记

三是改革行政管理体制,不断优化经营环境。首先,改革商事登记制度。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安排和部署,渝中区已成为重庆市第一个试行“首证”和放宽户籍(经营场所)条件的城市,积极探索和放宽部分服务业的准入门槛,努力为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公平竞争和共同发展创造政策环境。二是再造企业准入审批流程。试行工商登记、国(地)税登记证等五个部门统一受理、统一移交、限时办结、发证(以下简称“五位一体”),办理时间由45天缩短为3个工作日。三是探索办理一些行政审批事项的简易程序。针对渝中区300多栋旧商业建筑急需改造的特殊情况,尝试通过简单的程序来处理项目审批、监督管理等事宜。、室外客梯、立面改造、公共设施和设备更新都在加速进行。

渝中换城记

中国知识产权协会秘书长、上海市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会员、重庆市现代服务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主任约翰认为,以开放促新一轮改革将推动市场化改革,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和制度障碍。重点是开放现代服务业,增强重庆在国家经济治理中的作用。

渝中换城记

渝中区积极探索服务业改革试点路径,主要经验和做法引起各方关注,形成示范效应。

“十三五”期间,渝中提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在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历史文化展示区和山水城市形象区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实现经济发展质量更高、综合服务功能更强、社会文明程度更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高水平。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渝中换城记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7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