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11字,读完约3分钟
证券时报记者严旭
寒冷的天气和春节期间的消费等季节性因素,推动中国的cpi在2月份再次进入“第二代”。
国家统计局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3%,同比涨幅比1月份高0.5个百分点,为2014年7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今年2月,工业生产者的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下降4.9%,为8个月来的最低降幅。分析师指出,尽管cpi涨幅超过预期,但cpi缺乏继续大幅上涨的动力,因此目前不必担心滞胀风险。
「二月份,消费物价指数由上月的1.8%上升至2.3%,主要是受天气及春节因素影响。肉类和蔬菜价格季节性上涨,导致食品价格大幅上涨至7.3%,考虑到重量调整,非食品价格也小幅上涨1%。如果以旧食物的重量计算,二月份的消费物价指数应该是2.9%。”海通证券分析师蒋超指出。
尽管由于春节和天气导致食品价格大幅上涨,行业对2月份cpi上涨的判断是一致的,但行业一直担心中国经济的滞胀。蒋超指出,历史经验表明,中国狭义货币m1的增长率与cpi高度相关,从时间上看领先半年左右,2015年下半年以来m1的高增长意味着全年通胀可能继续上升。政府将在2016年加大货币和财政刺激力度,降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这很可能推高通胀,因此我们应该警惕滞胀风险。
然而,招商银行资产管理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认为,目前没有必要担心滞胀风险。在经济大幅改善之前,疲软的需求将继续抑制通胀,滞胀的可能性很小;尽管通胀底部的上升可能会给货币政策带来干扰,但在这种情况下,宽松过程不会结束。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彭兴云指出,目前,有相对多的悲观预期唱响空看着中国经济下滑,但另一方面,在价格上涨的过程中,企业的盈利能力有望提高。这对经济来说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已经下降到一定程度,保持高增长肯定是不现实的。稳定物价水平有助于稳定经济增长率。
“尽管cpi涨幅超过预期,但我们不能用滞胀来形容中国经济。”彭兴云表示,未来价格走势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此外,大多数分析师认为,cpi缺乏继续大幅上涨的动力。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研究院首席宏观研究员赵庆明认为,2月份cpi飙升至19个月高点,主要受季节性因素和自然因素影响,预计不会持续。消费物价指数的整体升幅可能在三月和四月回落。
国家统计局城市统计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表示,前几年春节过后,蔬菜和新鲜水果的价格将会下降。然而,今年的蔬菜价格没有明显下降,这进一步表明,蔬菜价格的波动主要是受寒潮的影响。3月和4月之后,随着市场供应的反弹,cpi的增幅有望回落。
同一天,2月份的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下降4.9%,降幅为0.4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3%。工业品出厂价格环比下降0.5%,同比下降5.8%。彭兴云认为,一些大宗商品的价格在前期大幅下跌,已经跌破了极限。今年1月初,原油价格跌至低位,随后反弹,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中国的去产能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供应方的变化,提升了国际商品价格的短期实力。此外,全球经济政策的持续放松促进了商品价格的复苏。
“总的来说,当前的货币政策将有助于促进ppi的持续改善,这也将推动cpi上升,并使总体物价水平总体上升。”彭兴云说道。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CPI迈进“2时代” 无滞胀风险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8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