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45字,读完约4分钟
央行行长周小川12日在全国人大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如果国内外没有出现重大经济金融动荡,仍有必要采取相对稳健的货币政策,也没有必要通过过度的货币政策刺激来实现经济目标。
他强调,中国已经决定更多地依靠内需,而不是过度依赖出口来实现gdp增长。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包括用汇率刺激出口的政策,对实现未来目标几乎没有影响。“我们不会依赖这一点”。
关于资本外流,易纲副行长和潘副行长都表示,外汇储备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用“把外汇存在人民手中”来解释,跨境资本流动正在回归基本面。
如果没有过度的货币政策刺激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应该是灵活和适度的。今年广义货币m2预计增长13%左右,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增长13%左右。
在新闻发布会上,周小川介绍了货币政策的“谱”,阐述了中国目前采取的货币政策。他说,货币政策分为五个部分,即宽松、适度宽松、稳健、适度紧缩和紧缩。每个表达式都意味着一个区间和一个范围,中间的一步仍然相对较大。目前,中国的货币政策仍处于稳定区间。
适度宽松政策不同于周小川在20国集团上海新闻发布会上所说的“稳中有松”。
全国政协委员、央行副行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易纲在住所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货币政策总是根据经济数据进行优化。目前,主要基调仍然是“稳定”
“目前,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货币政策表述是‘灵活适度’的。我在上海的新闻发布会上也说过,目前的货币政策处于“稳定和适度宽松”的状态,这也符合2015年至今的实际情况。当然,货币政策总是动态调整的,它是根据经济形势实时动态调整的。这就是‘温和’的意思。”周小川在新闻发布会上说。
根据海关数据,今年前两个月,中国出口总额为1.96万亿元,同比下降13.1%;进出口总额为3.31万亿元,同比下降12.6%。一些评论员认为,中国的对外贸易形势非常严峻。
周小川解释说,在分析外贸数据时,我们不仅要使用单个月份,还要考虑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因素。就实物量而言,中国的大宗商品进口有所增加,但由于价格下跌,进口量有所下降。原材料价格下降,出口产品价格也下降,但附加值不一定下降,出口企业的损失也不一定很大。从净出口看,去年中国商品贸易顺差近6000亿美元,国际收支中商品贸易顺差近5700亿美元。2015年,中国出口产品在世界上的份额也略有增加。因此,没有必要使用汇率政策等货币政策来刺激出口。
资本外流正在趋同
根据中国央行的数据,2015年中国的外汇储备减少了5127亿美元,这是自1992年以来的首次年度收缩,这让市场参与者担心会出现大规模资本外逃。
易纲在1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长期来看,中国资本流入的势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明显的,2013年中国外汇储备增加了5000亿美元。在流入过程中,大部分是正常积累的经常项目下的盈余,在中国的一些直接投资也可能包括一些额外的资本流入。期望已经改变了,所以在合适的时机回头也就不足为奇了。
外汇储备外流到哪里去了?根据易纲的分析,央行持有的外汇储备大部分是由企业、银行和居民以市场购买的形式购买的。
他表示,分项来看,2014年中国境内企业和居民的美元存款增加了1000亿元,去年又增加了数百亿元,尚未计入境外美元存款。去年,金融机构也增持了约1000亿美元,以应对不确定性。同时,企业还注重优化资产负债表,偿还近1000亿美元的外币贷款。
中国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表示,在中国的对外资产中,由官方储备资产形成的对外资产逐年减少,目前占不到60%。根据最近几个月的数据,跨境资本外流正在收敛,并逐渐回归基本面。
“市场优化资产负债表形成的美元需求是有限度的,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调整后,这种需求几乎是一样的。可以预测,未来资本的流入和流出仍将在正常范围内。中国经济是有弹性的,一些不平衡因素可以通过资本流动和汇率机制灵活调整,不平衡可以缓慢地向平衡和可持续的方向调整。”易纲说。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周小川:没必要采用过度的货币政策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8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