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93字,读完约3分钟
备受关注的不良资产证券化正逐步逼近。24日,中国银行市场交易商协会完成的《不良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指引(征求意见稿)》(报价601988)向会员单位发布。随着信息披露指引的发布,六家银行的第一批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产品即将登陆。
“这是央行为促进信贷资产证券化正常发展、强化信息披露机制而采取的又一举措。总体目标是提高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透明度,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一位接近交易商协会的人士告诉记者,该指引涵盖了发行过程中的信息披露、持续时间中的定期信息披露、重大事件中的信息披露、评估和反馈机制等诸多内容。
根据以往的市场猜测,第一批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基本资产应该主要是企业不良资产,基本上不会涉及银行零售业务的不良资产。从这次发布的指导性草案来看,市场的猜测已经得到证实。
“它实际上主要是针对公共不良资产的证券化业务。”一位市场人士表示,目前,国内银行85%以上的资产结构是企业资产,而企业贷款是不良资产中压力最大的。因此,真正用于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东西肯定对公众不利。当然,指导方针考虑了各种类型的资产,如个人贷款。
自去年以来,包括央行和银监会在内的许多监管官员在不同的公开场合表示,他们希望探索不良资产证券化。包括工业、农业、中国、建设、外汇和招商银行(报价600036,买入)在内的六家银行已获准成为首批试点银行。但是,由于监管部门尚未正式披露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具体细节,相关进展的真实情况仍没有明确的信息。
一家股份制银行投资银行部的一位人士表示,在推进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实际过程中,存在多重挑战。一方面,监管当局仍对它们可能带来的风险心存疑虑;此外,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现有法律法规的限制、定价和估价不确定、评级困难等。,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进展一直是谨慎而缓慢的。更大的问题来自投资方面。
“很多投资者听到‘坏账’这个词时都非常谨慎,因为不良资产的现金流不容易预测,资产的回收时间和回收率也不确定,这就给定价和估值带来了困难。”一家评级机构的高级分析师表示,正因为如此,该指引针对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特点,为现有的债券发行信息披露框架增加了新的内容。
据报道,第一条指引是提高不良贷款基础资产的信息披露要求,包括集合资产的抵押物特征、回收率预测和现金流量回收预测;二是增加证券化相关机构不良贷款的历史经验和数据披露要求,包括发起机构的不良贷款,以及发起机构和实际资产池处置机构不良贷款证券化的相关经验和历史数据;第三,在定价和估值相关信息方面,增加了尽职调查的信息披露要求、资产估值程序和回收预测依据,为投资者提供了基本的估值依据。
“透明度越高,数据就越全面和详细,对投资者判断风险和评估价值就越有利。”这位分析师表示,不良资产证券化能否真正实施,不仅需要银行的坚强意志,还需要投资者的认可。从这个意义上说,该指引走出了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规范化的第一步。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不良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指引“出炉”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8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