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83字,读完约2分钟

自今年3月以来,经过多年的连续亏损,中国生猪价格已进入新一轮上涨通道。猪肉价格同比上涨超过30%,创下了过去五年的新高。“猪周期”是反映当前农业供应方改革的一面镜子。只有通过改革供应方,才能解决“猪循环”。

改革供给侧才能熨平“猪周期”

近年来,生猪价格大起大落的周期不断重复,这也反映了包括畜牧业在内的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一些不足和瓶颈。从经济角度来看,猪肉价格似乎主要取决于供求关系。事实上,加大生猪市场的供给面结构改革是根本的解决办法。

改革供给侧才能熨平“猪周期”

目前,我们所说的供给侧改革是一种结构性改革,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入手,通过改革促进结构调整,纠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简单地说,就是创新,即新产生的供给必须具有很强的替代能力和创新能力。

改革供给侧才能熨平“猪周期”

经过几轮市场淘洗,加上政策引导和调控,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和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标准化规模生产对抵御经营风险、稳定市场供给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规模小、分散、混乱的生猪养殖产业格局依然存在;生产成本高、效率低的缺点很难长期打破;追求资源和生态的路径依赖仍然很重。除市场调节因素外,生猪养殖整体水平相对落后,这是“生猪周期”反复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改革供给侧才能熨平“猪周期”

“风口上的猪”和“地板上的猪”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生猪供应减少,价格上涨。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改革能否帮助养猪业走出周期性波动的“怪圈”?

答案是肯定的。养猪业的供给侧结构改革不仅仅是简单的存量增减,而是养猪业产业结构、种猪养殖、饲料营养、疾病防控、农场管理水平的优化整合。

目前,国内外价格差异的调整、收储补贴制度的改革和生产结构的调整是生猪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三个轴心。要推动农业产业化,不可能“闹大一点,雨小一点”。引入市场资本,整合零售养殖,通过股份制合作发展规模,不仅可以稳定该地区生猪存量,还可以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改革供给侧才能熨平“猪周期”

运用“加、减、乘、除”四大法则,可以形象地阐述推进生猪产业供给侧改革。做加法,坚持做强做大,巩固高收益,创造利润;做减法,减少疫苗,减少药物,停止“出血点”和减少“出血量”;做倍增,倍增“双”工资,解放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做好分工,化解产能,量力而行,防范债务黑洞。

改革供给侧才能熨平“猪周期”

传统养猪业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只有通过供给方面的结构改革,中国生猪养殖才能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最终使行业走出周期性波动的“怪圈”。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改革供给侧才能熨平“猪周期”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9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