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94字,读完约3分钟
[总理认为,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稳定增长、调整结构、造福民生的“黄金路口”。]
一个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中外学者广泛认同的理念,如何能够落实到具体的行政层面?1月2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给出了答案。
2015年底,李克强总理明确表示,要实现“十三五”开局良好,必须继续坚持“供方和需方”的共同努力,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当他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和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交谈时,他的观点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认可。
22日的常委会研究了两个问题。一是部署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二是确定解决钢铁和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措施。这可以被描述为两个“大动作”——前者针对需求方,而后者是供应中最重要的一个。与此同时,这也是一个“真正的举措”——“在供求两端发挥力量”的想法已经形成。如何具体操作?推进新型城镇化和钢铁、煤炭的去产能只是两头“动手”。
"毕竟,城市化仍然是我们最大的内需!"李克强当天在会上强调。总理认为,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黄金路口”。目前,空黄金的成色有了很大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质量不高,未能充分发挥扩大内需的主要驱动力。
城市化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它是由棚户区改造、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带动,由依靠“互联网加”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创新带动,再由户籍制度改革、涉及农民权益的制度改革等制度推动,这也决定了它所带动的需求必然是广泛而强烈的。首相说“巨大”的国内需求就在这里。
今年第一个工作日,李克强在太原召开第一次会议,主持召开解决产能过剩、实现钢铁、煤炭行业脱困发展座谈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次常务会议确定的“去产能”措施,可以看作是今年年初总理访问山西、召开座谈会的重要成果。
通过去产能实现市场清算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举措。在执行会议上,李克强解释了他为什么选择钢铁和煤炭作为切入点。他表示,这两个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属于基础产业,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因此有必要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同时,他强调,解决方案必须坚持法治和市场化手段,并按照市场力量、企业主体、地方组织和中央支持的原则运作。
企业效率低下,特别是许多国有企业,主要是由于人员负担过重。李克强已经多次分析了这个问题。执行会议还强调,解决产能过剩的关键是采取多种措施,积极稳妥地安置职工。其中一项重要措施是设立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励和补充基金,奖励和补充地方国有企业分流人员安置,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有必要用一个坚强的人的决心来削减这些生产能力。关键是企业必须内部努力。这不是一项容易的任务。我们必须做好工作。”首相最后说。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供需两端发力: 李克强以这两招为“抓手”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7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