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154字,读完约10分钟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了许多著名大学的排名,发现仍然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缺陷,如评价指标偏颇、评价数据不透明、多类型大学混合排名等,这可能为大学管理者提供不合理的“指导”信息。
Qs对全球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排名仍在激烈辩论,而该机构对金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大学的排名再次“占据了头条”。在这期间,不同版本的大学排名像灯笼一样出现在舞台上,让人眼花缭乱。在一些地方,甚至在对接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战略的方案中,也提到了进入世界前30名和中国前100名的排名目标。大学之间的争斗不断,这一名单扰乱了中国高等教育界不稳定的“泉水”。
从1987年《科技日报》发表的国内第一份大学排名来看,中国的大学排名接近“30”;甚至从2003年世界著名的上海交通大学排名开始,中国大学的排名已经走过了13年。如今,许多版本的大学排名仍然吸引着大学管理者和学生的注意。与此同时,关于大学排名的争议甚至质疑多年来都没有平息:大学排名是一种客观的评价,还是仅仅是“排名游戏”背后的一项业务?大学排名对大学建设是福是祸?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了许多著名大学的排名,发现仍然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缺陷,如评价指标偏颇、评价数据不透明、多类型大学混合排名等,这可能为大学管理者提供不合理的“指导”信息。
然而,许多教育研究者表示,目前国内大学对排名的态度已经从狂热的追求过渡到反思阶段,只有大学排名被视为衡量办学成效的参考指标之一;随着指标数据的披露以及大学排名机构的调整和完善,大学排名将越来越接近大学的真实情况。
在“双一流”战略的制度框架下,“第三方评估”对建筑绩效的考核被多次提及。已经盛行多年的大学排名能打出“评估”一流大学的旗帜吗?
“忙碌”大学排名
“热”是个什么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目前,在国内高等教育界,最权威的大学排名是qs全球教育集团世界大学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专刊世界大学排名、美国世界新闻与报道世界大学排名、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这是一份世界四所大学的著名名单,其中还包含几个子名单,被世界上许多大学公认为“一流大学”的参考标准。除了上面提到的四个世界排名之外,有自己特色的国内大学排名也层出不穷。早年,国内大学排名呈现出网络版、中国校友会版和武书连版三大支柱;咨询机构迈克尔斯的大学排名随后进行了强力干预,形成了“四只小虎”的竞争格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和商业咨询机构打算分享“大学排名”。例如,腾讯教育在2015年与最佳大学网联合发布了“中国最佳大学排行榜”。除了综合名单之外,毕业生的就业工资名单、中国大学校友的捐赠名单、中国最美的校园、外国政要在中国最青睐的大学都在报纸杂志上占据显著位置,同时在社交媒体上转发和发酵,成为人们饭后的谈资。
也有一些主要的大学热衷于大学排名。南京审计大学教授徐振宇注意到了一个细节。近年来,大学排名的流行给许多大学管理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一些大学的校长一年到头都在盯着一些著名的大学排名,时刻关注着大学排名的变化。
“如果你往前走几次,你自然是快乐的;如果下降非常严重,校长可能会被问及学校的管理是否有问题。”他这样分析了一些学校管理者的心态。“因此,校长们在招生手册中印刷的宣传材料常常印有对学校最有利的排名。”
武汉大学从事大学评估研究的博士生董克表示,高校需要与国内乃至世界高校进行比较,以了解自己的优势,而不是决定努力的方向;然而,政府部门需要从各种渠道评估高校的绩效:大学排名回应了这两个需求。
事实上,这也是许多大学排名设计师的初衷,以促进大学之间的“比较”。2003年发布的ar-wu排名是由上海交通大学的教育研究人员设计的,为985和211项目服务。ar-wu设计者的目的是通过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比较,了解国内大学发展的不足,为国内大学的发展提供参考。董克的研究团队发布的中国大学排名,是从《中国青年报》第三方委托项目开始的,借用了usnwr排名,目的是通过“排名”为大学的发展提供参考。
政府也需要这样的“比较”数据。同济大学发展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分析说,由于有一批重点建设投资,政府面临着如何评价和认定高校的问题。排名的结果提供了一定的基准和依据。在许多情况下,政府不仅接受它,有时还会向学院和大学传达重视大学排名的信息。对于许多地方高校来说,如果他们不能获得排名,主管部门将会转嫁压力,这有一定的公共责任味道。正因为如此,许多地方院校越来越重视并参与大学排名。“如果大学排名被取消,目前没有更好的替代品。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在兴奋之中,“看排名,选学校”正被许多高考考生所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大学生,了解到尽管他们在填写志愿者时更多地参考了申请手册中的录取分数,但在同样的情况下,许多候选人和家长更多地参考了学校排名。对于那些分数不足以进入重点大学的考生来说尤其如此。也就是说,大学排名已经在大学招生中发挥了作用。
同济大学质量评估学院副研究员范秀迪表示,大学排名是一种相对“以人为本”的大学评估方法,社会与许多大学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而直观的排名方法更能迎合人们的需求。
张补充说,大学排名在提高社会声誉和吸引考生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和学校资源,并成为一个滚动的良性循环。一些学校的示范效应也让许多大学觉得排名更好是甜蜜的,所以他们越来越重视排名。
“忙碌”也是一件好事。除了新闻媒体、大学和研究机构,具有浓厚商业色彩的企业也是重要的赞助商。国际知名的qs世界大学排名、国内武书连大学排名、迈克尔斯大学排名和中国校友会大学排名背后都有咨询机构和其他商业企业。围绕大学排名,出现了“选择大学选择专业”、“填写志愿咨询书”、“高校咨询服务”等“实现”形式,形成了一个大产业链。
“排名”是否反映了“一流”的结果?
人们对“大学排名”有更高的期望:目前,我国最重要的高等教育战略——“双一流”战略,“大学排名”能否在推广过程中成为重要的第三方评价标准?
事实上,“大学排名”已经融入了一些地方解决方案,以满足“双一流”战略。例如,《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将有15所高校进入前100名,其中约有10所高校进入前50名;支持几所大学进入国家级世界级大学行列。尽管该计划没有提及“全国大学100强”的具体含义,也没有明确的中国“世界一流大学”的概念,但业内的共识是,类似的qs世界大学排名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参考。
现在的问题是,qs世界大学排名和众多国内大学排名能支持“评估参考”的功能吗?
人们怀疑的焦点在于,由于“大学排名”是一项业务,其结果是否会因盈利而被扭曲。这种质疑并非没有道理。早在2009年,一家西方大学向中国一家知名大学排名机构支付“赞助费”购买排名的丑闻就被曝光了。
此外,更深层次的质疑来自行业对排名评价指标专业性的质疑。典型的体现是,同一所大学在不同的排名中有着强烈的对比。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在网络版和中国校友会版排名前十和前二十,但在武书连版排名超过三十;武汉大学在网上排名第19位,在中国校友会排行榜上排名第三;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武书连的母校浙江大学多年来一直位居中国第一,仅次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这与人们认为的大学座位大不相同。徐振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同大学排名不同的原因在于它们的指标体系不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不同的大学排名指标设计有各自的特点。例如,qs排名更主观的同行评价,占权重的40%。专职教师的人均论文申请率和师生比例占20%,反映了用人单位对就业的评价,国际教师和学生的比例反映了学校的国际化水平。仅占10%;usnwr排名侧重于综合科研实力,文献计量学指标如论文数量占65%;Thes排名更注重学术可信度。反映学术论文影响力的论文被引率、研究国际声誉等研究指标分别占32.5%和29.25%,其次是教学和学生指标,占26%;ar-wu排名更注重科学与工程的学术研究成果,其指标均为研究和论文指标。相比之下,武书连版在中国的排名是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并重,但其学术研究指标属于总指标。一般来说,大多数大学排名指标体系都侧重于总量和科研成果。
徐振宇强调,这种只考虑规模而不考虑人均绩效的评估体系可能会向大学发送错误的信息。然而,不透明的评估数据和文理大学的混合排名也让人怀疑其科学性。这可能导致学校建设中的“盲目指挥”。
洪明确表示,国内现有的排名根本不能作为第三方评价的一部分,目前商业机构进行的排名都是商业排名,很难将其转化为非政府组织。每个商业组织都没有来自财务分配的权力,对自己的员工和经济利益有着强烈的要求,这意味着他们必须按照商业逻辑而不是公共逻辑来运作。
“仍然进退两难,大学排名实际上需要很高的投资。在排名过程中,这些商业组织确实发布了影响高等教育的不完善科学的结果,并导致功利主义倾向,这使大学在这一过程中受到损害。”他说。
然而,徐振宇认为,尽管许多高校仍然重视排名,但它们在过去几年中并没有被热情追捧,正逐步进入反思阶段,只是把大学排名作为学校建设的参考。
作为大学排名的参与者和操作者,董克分析说,排名指标体系的差异,除了商业目的外,还代表了一种学术观点。随着评估数据的逐渐披露,大学排名不仅要监督大学,还要接受社会监督。为了更好地应对市场和促进研究,商业机构将改进和修订指标体系。例如,他的团队正在考虑这个问题,排名指数同时考虑了规模和人均绩效。未来的大学排名应该越来越贴近实际情况,成为大学建设第三方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行业研究人员并不乐观。张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严格意义上没有第三方评估。第三方既不代表政府也不代表学校,而是代表社会中的专业组织。首先,它应该独立于组织者,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并且与大学或排名机构或教育商业服务没有利益关系。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政府在培育和培育第三方方面滞后。
“事实证明,一些评估机构也有一定的专业性,但仍有许多非营利组织需要产生——多个评估结果会相互审查,这更有利于真正产生高质量的评估结果。”他说。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大学排行榜“信”与“疑”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11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