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79字,读完约4分钟
昨晚,德国音乐家老锣及其妻子、著名歌手横琳娜登上上海民乐团和音乐厅舞台,首次披露新作——根据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改编了《稻花香里说丰年》。 到目前为止,老锣接受本报的采访,这个德国人提出了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话题:中国现代音乐应该融入中国文化之宝。
老锣指挥上海民族乐团演奏新民晚报记者郭新洋摄
中国的现代音乐在哪里?
穿休闲衫的老锣,专业问题认真,无法接受采访的人开门关门,对员工说:“盯着门! ”特意说。 他自问自答。 “你认为德国音乐的高潮是几年? 是21世纪吗? 不,是时候离开贝多芬了。 那是四五百年前。 是历史。 曾侯乙编钟代表了2500年前的中国音乐,也是历史,但没有留下乐谱。 ”。
只说中国声乐——本来就很丰富,有各种各样的音色。 他在谈论横琳娜的专业。 研究各种戏曲的声音,尽量恢复这些声音,应用到自己的音乐中,形成自己的语言。 “不能只说‘茉莉花’。 那也是几百年前普契尼歌剧中出现的民谣”
根据图,横琳娜在唱新民晚报记者郭新洋摄
新时代需要新的声音。 在中国,民族音乐的地位一定低于古典音乐。 改变“中国音乐”等于“民族音乐”,因此表现出比西方古典音乐“低”的认识。 无论是中国的流行音乐还是艺术音乐,“应该扎根于中国文化。 有多少宝啊! 》但“现在的流行音乐是巨大的模仿秀。 你听着,前奏不是钢琴而是吉他。 ”。 作曲系的老师教西方作曲法。 “从音乐语言的角度来说,他们还没有学会怎么说中文! ”。 ——“我们必须慷慨地谈论这个问题,不说也不能改变现状”
从中国以前传来的音乐像太极拳
老锣最近热衷于为中国古诗作曲,所以热衷于研究中国文化。 最初,他去中国学习文化也是因为对中国文化的尊重。 当时他偶然在欧洲听到一些中国音乐说:“你觉得为什么在那么伟大的中国,音乐不太有趣? 因为我不擅长学习。 ”。 于是,1992年他来到上海学音乐,跟着古琴名家龙一学琴。 贡老师现在还记得他。 因为当时和他学钢琴的外国人中只有锣是音乐家,剩下的是汉学家。
老锣关于以前从中国传来的音乐“韵”,不是简单的“韵味”,而是“一个过程——从一个音符到另一个音符的过程——就像太极拳。 很美,看起来没有高潮,但依然很有力量。 ”。
老锣指挥上海民族乐团新民晚报记者郭新洋摄
所有作曲家都必须找到自己的声音,自己的语言。 他听到了很多从中国传来的音乐,从民间到古典,都融入了他自己的创作方法:“抓住中国音乐的灵魂,现在的新音乐与中国文化的关联很少。”
中国的音乐产业只有包装
中国的现代音乐不太好找。 症状是中国音乐产业不重视文案,只重视包装。 老锣认为中国音乐产业有很多“骗子”。 他们说要迅速发展音乐产业应用app就行,也有人把格莱美作为目标。 老锣愤慨地说:“格莱美是美国音乐工业的推进品,音乐本身不是为了迅速发展而设立的。” 中国音乐为什么会成为西方商业化的标准?
他最讨厌的是高晓松这样的所谓大v。 高晓松是公众人物,对他的年轻人影响非常大。 “但是他说汉族音乐没有节奏感,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其次,他不擅长中国音乐有什么? 汉族音乐的节奏确实和维吾尔族不平衡的节奏不同,但和汉族音乐一样,德国音乐也没有这样的七八拍节奏。 如果说德国音乐缺乏节奏感呢,2? 汉族音乐锣鼓的节奏非常惊人,戏曲音乐的节奏也很独特。 高晓松自己喜欢拉丁音乐,但汉族音乐不能说没有节奏。 ”。
老锣指挥上海民族乐团新民晚报记者郭新洋摄
中国迅速发展日新月异。 “发展得太快,没有安全感是必然的。 所以,我们应该回顾自己的历史,让更多的中国音乐家尊重中国文化,在其中挖掘宝藏。 现在,很少有人为此而努力。 ”。 在德国,柏林爱乐乐团的观众也有限,但知名度很高,“虽然不是很多人听,但都知道柏林爱乐乐团是顶级企业品牌,这是很好的音乐产业”。 (新民晚报记者朱光)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要闻】专访德国音乐家老锣,他可能比你我都更懂中国音乐……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15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