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85字,读完约8分钟

撤走这些稿件正在使科技期刊成为大众媒体的焦点,其暴露的科研可靠性问题也成为科技期刊界的一大挑战

真正优秀的论文、发现成果不会因为期刊是“中国”而被忽视


中国科技界经常提到非常不自然的现象。 那似乎不想把中国科学家自己创造的科技成果发表在中国的科技期刊上。 其中也有“成果等身大”的大科学家、“名声很高”的巨大成果。

过去一段时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天宫、蜀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相继在媒体中普及,但5年来,这些陆续登场的创新成果,无一例外都是骄傲国家的宝物。 但是,稍微整理一下,如果其产生的学术成果落到“纸面”上,就会发现它不是“科学”( science ),而是“自然”( nature ),多被收录在国际知名的刊物中。

【要闻】中国科技期刊的外患内忧:基础科研诚信仍不牢靠?

当然,登上国际学术舞台,争取话语权值得鼓掌和称赞。 但从国内学术杂志的迅速发展来看,人们有不可避免的疑问:正在崛起的中国科学技术能否拥有科技行业的学术刊物一起崛起? 后者作为第一次记录和传达原始科学研究成果的载体和平台,也关系到科学技术强国的目标的实现。

【要闻】中国科技期刊的外患内忧:基础科研诚信仍不牢靠?

在日前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科学技术期刊快速发展论坛上,中国科学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项昌乐发表了如下数据:截至2000年,中国科学技术期刊总量达到5000种,但收录在sci中的有200 “总量不少,但高水平的期刊有限。 ”项昌乐说。

【要闻】中国科技期刊的外患内忧:基础科研诚信仍不牢靠?

“外患”:能从海外期刊上抢走“好论文”吗?

今年,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院士“注视”了书籍的进展:“中国科技期刊迅速发展的蓝皮书”,这是中国第一本反映中国科技期刊迅速发展现状的蓝皮书,他担任蓝皮书专家委员会主任

王恩哥在参与过程中发现,目前中国科技期刊存在“三少”问题:在整体快速发展水平上依然不高,学术影响不大,国际企业品牌数量依然很少,与中国科技快速发展的诉求相称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障碍之一。

【要闻】中国科技期刊的外患内忧:基础科研诚信仍不牢靠?

一些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很有感觉:与中国农业有关的科技期刊有900多种,到现在为止,只有7个期刊被选为sci。

他说:“国内科技期刊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但最重要的问题是,很可能缺乏高质量的原稿。”

他以《中国农业科学》的中文版为例,这是他所属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最有影响力的刊物之一。 20世纪80年代,他们这一代刚就业时,能在《中国农业科学》上发表论文,是他们追求的一大目标。 现在到了他的学生时代,他发现这些孩子“几乎没想过这本杂志”。

【要闻】中国科技期刊的外患内忧:基础科研诚信仍不牢靠?

当然这并不是“主观上看不到自己的刊物”。 吴孔明告诉记者中国科学技术进步了,中国科学技术从业者追求的当然是能和国际最先进的农业科学家交流。 在此背景下,有越来越多、更好的高质量原稿进入海外的英语农业刊物和中国人制作的英语刊物。

【要闻】中国科技期刊的外患内忧:基础科研诚信仍不牢靠?

“这是时代进步面临的必然挑战。 》吴孔明说,那样的话,海外期刊和“抢夺”的好论文将成为中国科技期刊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海外科技期刊是什么情况? 项昌乐也提供了一组数据:到年,美国科技期刊总量达到1.3万种,居世界第一位,sci收录的期刊数量为4321种,居世界第一。 英国的科技期刊总量也有8357种,sci收录的期刊数量达到了2836种。

作为世界科技强国的美国和英国同样拥有世界最高水平的科技期刊。 在中国,科技期刊和国际论文的数量居世界第二位,但质量提高的道路依然很远。

在这次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朱江在报告结束时,依然在ppt的最后一页发送了期刊《大气科学进展》的二维码。 他作为主编说,在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上,在网上随时“推广”宣传这本科技期刊已成为他的“习性”。

【要闻】中国科技期刊的外患内忧:基础科研诚信仍不牢靠?

《内忧》:科技期刊基础科研可靠性还不牢固吗?

近年来,谈论科技期刊的迅速发展,似乎不仅在科技界内部,而且逐渐成为公共话题。 其背后屡次曝光的论文的撤回“不能奏效”——

无论是年3月bmc撤回43篇论文,还是同年8月springer撤回64篇论文,还是今年4月springer出版集团“肿瘤生物学”撤回107篇论文……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知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主任袁军鹏

但是,这些相关的学术杂志无一例外都是外国出版物,媒体甚至是对外的论文,但是对内的论文和收到这些论文的国内期刊的科研诚信呢?

这是国内科技期刊崛起道路上不可避免的话题。 正如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朱邦芬院士所说:“科学研究的诚信实际上是整个科学技术期刊的基础,如果这个基础有点动摇,就会产生不好的结果。”

他的两个“史无前例”形容了中国科研可靠性的现状---科研可靠性问题是广度及其严重性“史无前例”,但社会各界对科研可靠性问题的关心度也是“史无前例”。 他说,这给了科技期刊一个“保持科研可信度”的绝佳机会。

朱邦芬说,对于科研不端行为,要鲜明地反对、打击旗帜,实施“一票否决”:对于问题的投稿,科技期刊坚决拒绝刊登。 被人举报后,要认真解决,不要大事化、小事化。 然后加强期刊编辑队伍建设,严格定稿学术质量审查规范。

【要闻】中国科技期刊的外患内忧:基础科研诚信仍不牢靠?

今年107篇论文被撤回还在发酵。 前几天,多个涉案作者被所属机构解决了。 据科技部负责人介绍,确定解决意见的76篇论文涉及376人。

看到这样解决的进展,朱邦芬很高兴。 他说“这是进步”。 到目前为止,他说,在被通报“论文有问题”后,相关机构怠慢和包庇调查是导致学术不端的一大不良因素。

今年7月,中国科学协会印发了《科技工作者道德行为自律规范》。 其中,确定了广大科技工作者反对伪造科研数据成果、反对抄袭剽窃科研成果、委托撰写代发论文、反对庸俗化学术评价等四个“底线”。

“评价”:论文发表的指挥棒什么时候指向国内阵地?

另外,国内期刊的“支援”运动也在进行中。

4年前,中国科学协会、财政部等6部委启动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大幅度提高计划》,经费达4.84亿元,这是国内最大的英语科技期刊支持专业。 项昌乐表示,在这种支持下,中国已经创办了84种英语或中英双语科技期刊。

这种“行政式”“打破经费”的支持背后隐藏着许多中国期刊人们的期待。 即经费大量投入,领导在“吆喝”、期刊人们努力生产的过程中,推进学术“评价体系”的变化——一味追求影响因素、知名期刊,返回优秀成果、论文草案。

【要闻】中国科技期刊的外患内忧:基础科研诚信仍不牢靠?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副主编龙桂鲁说,国内科研人员此前在海外期刊上发表论文,对中国科技期刊向世界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但是,这逐渐扭曲为简单粗暴的评价,成为科研人员的职务评定、职务晋升的“基准”,出现了“成果如何,不看论文事件体的分量,期刊的来头是否大”的奇怪现象。

【要闻】中国科技期刊的外患内忧:基础科研诚信仍不牢靠?

很早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主编王鼎盛就此提出了建议,请学术界和主管部门改善论文评价,“贯彻用现在中国广泛流行的期刊影响因素测定一篇(或一组)论文的方法。

王鼎盛还评价指出,在中国单独或主要投资的重大科研项目中,中国科学家发挥主要作用的集团成果“必须在中国期刊上发表”,甚至“在中国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影响很大”

现在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在第十三届中国科技期刊快速发展论坛上,龙桂鲁谈了两件事。 一是2009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对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提出了一个要求。 也就是说,候选人必须提供发表在中国期刊上的学术成果——这是院士选定的评价体系中第一次。

【要闻】中国科技期刊的外患内忧:基础科研诚信仍不牢靠?

另一个是今年备受瞩目的“双一流”审查,同样增加了中国期刊论文的指标。 龙桂鲁说:“这是对中国期刊的平等待遇,对中国期刊有‘可见’的关怀。”

事实上,真正优秀的论文、发现成果不会因为期刊是“中国”而被忽视。 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科学家屠优的例子就在这里。

1977年,她所属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等几个单位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合作小组”的名义,发表了关于青蒿素化学结构和相对配置的论文“一种新型倍半萜——青蒿素”,正是这篇论文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通报》是纯粹的“中国制造”。

【要闻】中国科技期刊的外患内忧:基础科研诚信仍不牢靠?

实际上,根据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哥特巴赫的预测,发现新型高温超导体等我国科学家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于当年发表在《科学通报》上。 除了当时的历史原因,这些都坚持黄金到处发光的道理。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要闻】中国科技期刊的外患内忧:基础科研诚信仍不牢靠?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16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