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40字,读完约2分钟
国庆节前,72岁的省会市民赵国胜打电话给晚报每天做热线,想找现在新疆和田的老同学陈文天。 据他说,在北京大学毕业时,他和陈文天是好朋友,两人交往很密切。 陈文天是黑龙江杜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人,1968年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新疆和田市,退休后也在和田,听说“我想现在75岁了”。
两人来自齐齐哈尔市民族中学高中,陈文天比赵国胜高二级。 后来陈文天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学,赵国胜考上了北京政法学院,陈文天先联系赵国胜,两人成了好朋友。 大学期间,陈文天向赵国胜介绍过她,赵国胜在他上学的时候经常聚在一起,几乎吃光了魏公村附近的酒店。 “你学会喝啤酒了还是陈文天告诉我的? 后来,他被分配到新疆的军垦农场后(记者说,新疆没有军垦农场,可能是建设兵团),给我回了两封信,然后被分配了,我们断绝了联系。 晃五六十年过去了,我写回忆录的时候还为他写了章。 后来听了很多,有些老同志说他可能在新疆和和田。 也许现在也老了,我想经常想起大学时代,找到特别好的朋友陈文天,给他发回忆录,一起聊旧事。 ”。
和当地媒体联系的话打九三折
记者辗转联系了新疆和田市的当地媒体,询问了电视台、广播,但没有这样的合作栏,联系了和田日报社。 这期间,有一集让记者切实感受到新疆人民的热情。 记者在网上搜索和田日报社的电话后发现是居民家的电,记者道歉并说明了原因。 意外的是居民也是热心的人,“我给你吧。 总是打错我家的电话听日报的电话,我找了正确的记录,有人来问他们。 就这样做了。 真是偶然。 帮助每天不怕麻烦处理问题的好心人。
一起寻找线索。
记者在热情的大姐姐的电话中顺利找到了和田日报信息部,很遗憾该报纸也没有这个协助栏。 热心的编辑给报社网络信息部的朱主任打电话,经过记者的电话及其信息表达,朱主任同意向记者发送详细的搜索人细节到他的邮箱,在其公众号上帮助搜索人布告。 那天晚上,朱主任用邮件回复记者,询问被检人有无照片新闻。 记者问赵国胜,他说:“当时的条件不如现在,所以没有留下任何影像。”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要闻】石家庄老人寻新疆和田老同学 两地媒体联手帮助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16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