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850字,读完约10分钟
随着事件的解决,岷江的河面恢复了平静。 但是,可以说,盗掘银文物事件的背后是波澜壮阔的盗掘风云。 这些文物,怎么出水,怎么翻手,怎么暴利……成都商报记者进入彭山江口,沿着文物盗窃挖掘倒卖的轨迹,经过几个月,为你还原了波浪中的江口沈银盗过去。
金虎印章
最珍贵的宝物:
(永昌大元帅印)
据说清明节前后被盗掘者发现,卖了近800万元,转售给成都后,价格上涨到了数千万元,现在上涨到了数亿元
1盗掘者
发一夜财
村民们冒着危险
令人惊讶的是,盗窃者们完全没有宝盗电影的主人公那样的博学和才能,这些晚上盗掘江口文物的几十名犯罪嫌疑人是岷江彭山段沿岸的一般村民。
a
如何“出道”
他们升级潜水技术学习。
最初,这些盗贼使用铲子和锄头等农具,在岷江河滩上挖出小铜钱和小银饼等,捡起来。 后来,他们的装备逐渐升级,从各种渠道学习了水中考古知识,购买了潜水服、氧气瓶、铅块、金属探测器、分解分析器等专业的水中考古工具,也在成都、遂宁等潜水基地学习了潜水技术。 个别盗掘小组召集了从事过潜水职业的人参与盗掘。
33岁的彭山人吴三石因做过潜水,曾与一些盗掘集团合作。 他可以说是“战功赫赫”。 在水里泡了几十次,不仅挖出了“金虎”的印章,还挖出了金册、西王奖功硬币等多种文物。 以前吴三石在一家公司工作,一年收入一万多元,生活一般。 之后,出现了51岁的江口人郑红枫,从2012年开始,他发现了江口渔民周珐和另一位彭山商人黄鑫,咨询岷江寻宝,从事潜水领域的吴三石顺势疗法参加了此次活动。 人员查明后,每人出资1.5万元,郑红枫等人去成都、武汉等地订制了潜水服、氧气瓶、木船、金属探测器等装备。 四个人的“寻宝之旅”从这里开始。 吴三石记得,最初挖东西是周珑下水后,挖银锭,卖了7万多。 四个人马上平分钱。 投资小,收益高,效果快,财富刺激了他们更大的欲望。 从年开始,这个小组基本上每周挖几次岷江。 通常晚上去,挖两个小时左右就去。
江湖暗斗
岸上的人担心下水道者潜入水中的人担心自己的生命
表面上,盗掘集团保护各自地区的盗掘,成员分工确定,盗掘所得由集团领导人根据参加人数平均分配,似乎井井有条。 但事实上,在平静的河面下,由于巨大好处的诱惑,形成了贪婪、算计、充满我欺诈的江湖。 根据时间前后和势力大小等因素,各集团之间在盗掘区域有确定的分界线。 每个小组都粗略地计算自己的区域,为什么不能随便越境? 盗掘除了看不见光的事件外,听说有人下水消失在水底也是重要的理由。 对于这些消失者,有人说集体内讧,集体的人没有让他站起来。 有人说进入其他集团的行业,其他集团的人不再让他浮起来了。 虽然警察没有证实这件事,但这些故事在盗掘者之间流传,所有人基本上都遵守这个江湖的“规则”。
吴三石、郑红枫、周珑、黄鑫四人组建集团后,还没有挖掘出很多文物时,郑红枫找了一个叫张涵的人给吴三石“喊”:集团只有四人,但只有吴三石下水,郑红枫用船拉绳子。 所以吴三石捡到值钱的宝物就轻轻地拉绳子,自己偷偷藏宝物。 即使是不那么贵的文物,吴三石也和郑红枫私藏一点,只取出一部分平分给四个人。 为了掩人耳目,郑红枫和吴三石有时故意把普通文物交给黄鑫销售,使黄鑫觉得自己的地位非常重要。 但是黄鑫渐渐意识到了这种欺骗。 一天晚上,觉得被抛弃的黄鑫潜入其余几个人所在的村子,发现三个人都不在河里的小船上,证明三个人背着他继续在河里挖宝藏。 争吵了一阵后,四个人解散了。
总之,不下水的人担心下水的人会偷东西。 水中的人,担心的是自己的生命。 这也是盗贼中有很多父子搭档和翁婿搭档的首要原因之一。
2购买者
交易时不论文物来源,不论购买者的身份
被盗的文物通常很快就会出手,其中买卖文物不分来源是他们的行规。 因为这笔交易时不问对方身份也是默认约定。
高速公路入口的隐蔽交易卖完了,不知道对方是谁
52岁的黄鑫曾经卖了一张西王奖贡币,但他不知道卖给了谁。
年初,黄鑫接到一个陌生男人的电话,问有没有西王奖功币。 几天后,黄鑫通过朋友找到了疑似铜的西王奖贡币,并联系了男性。 据说交易当天,陌生男人给黄鑫打电话,在高速公路门口等着。 黄鑫和周珑到达约定地点,谈判后,双方最终以27万元左右的价格成交。 交易后,陌生男人让黄鑫删除所有手机号码和通讯记录后开车迅速离开。 交易过程只有十分钟多。 直到现在,黄鑫还不知道那个男人怎么有他的电话号码,男人40多岁,只知道说普通话。
成都的老板想建硬币博物馆
花两千万以上收获水文物
在江口出水文物的销售链中,成都是重要的车站,之后流向省外。
从2005年开始成都文物商人张庭得知“张献忠的沈银”涉嫌在彭山江口,他一直对此表示怀疑。 2012年以后,岷江江口文物出现在成都古董市场,张庭开始相信“张献忠沈银”在彭山,他逐渐接触和收集了这些出水文物。 但张庭只关心各种硬币的格式。 因为多年来他想建一个关于硬币的博物馆。 张荣,杨红星是张庭的重要伙伴。 从2000年开始,张庭消费了约2000万元,从张荣、杨红星等地购买了来自岷江的银锭、西王奖贡币、散碎银、金银帐、银饼等。 关于金银帐、西王奖功币等的由来,张庭称,刚开始购买时不知道从哪里来,年后知道彭山岷江出水了。
3转售者
成都商报记者对话倒卖者
"发送照片可能会赚几万的中介费. "
39岁的沈天是彭山的本地人,从小就喜欢收藏的他买卖江口沈银的相关文物,从收藏爱好者变成了文物转售者。
成都商报记者:还记得买卖文物吗?
沈天:第一次,年下半年的一天,我和朋友喝茶了。 其中一人开了一家古董店,说他手里有金西王奖贡币,准备拿出14万美元,问是否有人想要。 我买不起,但我把消息告诉了成都的老板。 这位老板手忙脚乱,第二天就有二十万人成交。 这笔生意,我从中赚了六万元。
记者:这是从哪里来的?
沈天:没有对古董店来说,做生意时不问出处,几乎是惯例。
记者:买卖是怎么赚到费用的?
沈天:只要他们(盗掘者) (想卖岷江中出水的文物),我们(买卖文物者)不太听,拍照,送到下一家等待他们的报价,成交的话,根据成交价格将几千元到几十万元的介绍费。
有些人不仅收介绍费,还故意把下一份报纸的成本报给他们(盗窃者),不仅一分钱也不花,还赚介绍费以外的一部分差额。 根据情况,买卖文物的人发照片出去,如果喜欢下一家的话,赚几万元也不是问题。
记者:你知道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吗?
沈天:当时不知道。 因此,我以前在正规的拍卖网站上见过西王奖贡币被公开拍卖,我认为这可以正常流通。
成都商报记者:现在呢?
沈天:我知道现在犯法了。 我的这个行为是倒卖文物。
四制伪君子
水泡烧“老”包浆破碎银熔融再铸银锭
繁荣的诉求,很快造就了假的人。 今年38岁的杨红星本从事古钱买卖,涉足彭山岷江出水文物后,看到银团“非常钱来了”,年末,杨红星找到了朋友王某,开始对稍微便宜买的假银团进行“老”模仿。 杨红星首先用硫磺水浸泡这种假银锭,然后用电炉烘焙,然后用微生物水长期浸渍,为了更迅速地着色这种银锭。
另一个文物商人集中收购从岷江江口段挖出的碎银,再次溶解铸造成银锭,以假乱达到真实之处。 其中一人消费2万多元收购江口碎银,熔融铸造成4个小银锭后,这4个银锭冠以“明代银锭”的名称,以10万元以上的价格出售。
(文中嫌疑犯人均化名)
杨超林张怀安成都商报记者蒋麟区爱刚罗敏摄影报道
专家的说法
盗掘分子的野蛮操作对文物造成伤害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中考古中心主任刘志岩)
由于盗掘分子的野蛮操作,必然会对文物本体造成伤害。 盗掘分子有某种倾向,在盗掘过程中,只选择一点他认为经济价值高的文物,对于经济价值不高或者认为没有经济价值的文物,他们随便扔掉或者故意破坏。 盗掘分子把文物带出原生环境,这些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新闻也丢失了。 说真的,不是科学考古发掘的文物,而是失去了历史代言人的资格。 以本案为例,在江口江底发现的银团和在某王府发现的银团,其历史意义完全不同,能提供给我们的历史消息也完全不同。
成都商报记者对话盗掘者
"即使知道是犯罪也很懊悔,我想再赌一次. "
嫌疑犯陆续到达事件后,成都商报记者对话过盗掘嫌疑犯之一的小佗,小佗的回答也证明了最不能放弃的是懊悔。
成都商报记者:你做什么职业?
小佑:做卡车运输的是家里经营着几辆卡车,江口的本地人。
记者:你们说的掘宝是什么意思?
小馀:就是在岷江里挖文物。
记者:你为什么要挖宝藏?
小佑:听说河里有张献忠的财宝,有人捡到了它。 去挖宝找朋友商量,看是不是真的。
记者:你做了什么准备?
馀:花了数万元,在成都买了装备,还买了氧气瓶、潜水服、浮力背心、金属探测器……船。
记者:你怎么挖宝藏?
小佑:通常一两个人穿着潜水服和氧气瓶等工具下水,另一个人在船上拉绳子。 另一个人开船,必须有人在路上巡逻。
记者:在水中怎么操作?
小佑:首先用金属探测器探测,遇到(金属探测器)警报时,下面就证明有金属。 然后用手挖或者用铁锹铲。
记者:你为什么经常选择夜水?
馀:白天人太多,很难让人看到。
记者:你挖了什么? 卖了多少钱?
小佑:先挖点银锭等,卖了一百万多,卖了钱大家都得了平均分。
记者:为什么政府受到打击,你们还必须继续挖吗?
小佑:当时大家都在投钱,还没有收回价格,冒险继续挖。
记者:你不知道偷文物是犯罪行为吗?
馀:心里还知道,我也一直在注意自己。 这是最后一次,我总是想再赌一次。 万一挖个更好的呢?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要闻】“张献忠沉银”盗掘者:知道是犯罪 想再赌一次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17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