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59字,读完约5分钟

伊莎贝尔奶奶来到成都红传溪小学,受到学校领导和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学校在2019年6月25日向伊莎贝尔奶奶做了简报。15年后,103岁的伊莎白·柯鲁克再次踏上成都的土地,回到她出生和成长的地方。美味的麻婆豆腐,白鹿原的欢歌假日,黎县贾蓉藏羌地区的社会研究...伊莎贝尔出生在成都,度过了她的青年时代。

作为社会人类学家、教育家和新中国英语教学的先驱,伊丽莎白一生致力于中国。这位百岁老人来到成都,当他看到他母亲的学校作为校长、他学习的地方和他居住的建筑时,他深受感动。

成都小姐

百岁老人乘高速列车去荣

作为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教育家和新中国英语教学的先驱,伊莎贝尔与成都有着深厚的渊源:伊莎贝尔1915年出生于成都,从幼儿园到高中一直在成都学习,在加拿大华西学校学习。1938年,伊丽莎白从加拿大毕业后回到成都,在中国做社会调查。在此期间,伊丽莎白遇到了大卫·克劳奇,并成为夫妻。

1948年,伊丽莎白和她的丈夫被邀请到石家庄西部的一个小村庄,在叶剑英和王炳南领导的外事学校(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前身)教英语,为中国培养早期的外事干部。此后,他们一直留在中国,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外交人才。

伊莎贝尔今年103岁,经历了中国的重要历史进程——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现在伊莎贝尔仍然住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一个普通教师的公寓里。

这次来蓉既是伊丽莎白的夙愿,也是一个突如其来的决定。"她(伊莎贝尔)经常提到成都,在看老照片时会想到它."伊丽莎白的大儿子库鲁透露,考虑到三兄弟很少在北京相聚,他只是想陪母亲伊丽莎白回成都,实现她的愿望。

伊莎贝尔太老了,不能飞。6月25日,一列高速列车从北京抵达成都。我住的地方不是酒店,而是华西坝,伊莎贝尔小时候住的地方。“我祖父母住的房子现在已经被列入保护名单。这次我住在它旁边的房子里,那是毕琦的房子。”伊莎贝尔的第二个儿子凯玛凯一直和他的母亲住在北京,带着纯正的北京口音。他说的是第一任华西联合大学校长毕琦。

新中国英语教学的先驱回到他们的出生地成都:他们喜欢麻婆豆腐和熟猪肉

6月26日清晨,伊莎贝尔在吃了一些牛奶、鸡蛋和面包后,在她的三个儿子的陪同下,开始了这次成都之旅,回到了她出生和成长的地方。

送书

参观母亲是校长的地方。

在进入成都红传溪小学大门之前,大门外的展示已经被打上了一个大大的欢迎标志:“伊莎贝尔奶奶,欢迎回家。”成都的天气很好。伊莎贝尔穿着一件白衬衫,被她的第二个儿子——中国商飞(Comac)搀扶进了学校。

1919年,时任华西联合大学教育系主任的加拿大人穆里尔·布朗被华西联合大学任命为成都私立狄威小学(现成的洪川西小学)校长,并创办了一所新幼儿园。饶·方振是成都私立狄威小学的第二任校长,也是伊莎贝尔的母亲。

学生用一条红围巾把伊莎贝尔绑起来,伊丽莎白开心地笑了。在沿途展示的旧照片上,伊莎贝尔也看到了她家人的照片。

“我很高兴来到这所学校,因为我母亲很久以前是这里的校长。我祝你在这里学习愉快,身体健康。”伊莎贝尔向成都红传溪小学的所有学生致以最良好的祝愿。这一次,伊莎贝尔也给学校带来了一份礼物:由伊丽莎白和其他人合著的人类学调查书《战时中国农村的习俗、变革和反抗——兴隆田》。

“我想感谢你给我一个愉快的机会回到我母亲工作的地方。”伊莎贝尔动情地说。凯马凯的一边仍然记得他的母亲出生在成都,在几百米外的华西大坝上学。

怀念过去

喜欢吃麻婆豆腐和炸猪肉

华西大坝离成都红传溪小学不远。100多年前,一所由加拿大教育和医学传教士建造的学校被命名为中国西部加拿大学校。后来,它成为中国现代公共卫生的摇篮,成为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的教学和办公场所。

在那些日子里,伊丽莎白也是“CS儿童”之一。在这里,伊莎贝尔度过了她最好的青春,从幼儿园到高中。今天的华西大坝为孩子们建立了一个特别的历史收藏。那个时代的皮影戏、新闻杂志和儿童手工制品都很珍贵,因为成都爆炸事件打碎并镶嵌了瓷盘。

看到密室里孩子们进门的旧照片,伊莎贝尔也希望在那些日子里找到自己。眼尖的是伊莎贝尔的儿子,他首先指着其中一个女孩,“这看起来像个母亲!”

“这一趟回去,只是想看看老地方。我以前住在中国西部的那栋楼,我以前学习的那所学校,还有我夏天经常去的白鹿屋顶。”长子库鲁仍然记得在20世纪90年代,他的母亲伊莎贝尔非常喜欢四川风味。麻婆豆腐和炖肉都是最受欢迎的菜肴。“我记得小时候,我父母曾经带我去北京的四川餐馆吃川菜,这让我很辣。”年轻时,伊莎贝尔和她的丈夫上街去寻找川菜,这也是一种乐趣。

新中国英语教学的先驱回到他们的出生地成都:他们喜欢麻婆豆腐和熟猪肉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编辑薛俨实习生程启国摄影编辑张志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新中国英语教学的先驱回到他们的出生地成都:他们喜欢麻婆豆腐和熟猪肉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1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