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922字,读完约15分钟
中国首个高精度第11代掩模在成都鲁威光电线
成都中广光电研发生产车间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显示面板需求市场,改变“缺乏核心和屏幕”的状态一直是我们行业不懈的追求。几年来,从中国第一批4.5代0.1毫米液晶玻璃基板到中国第一个11代高代掩模项目的第一个掩模产品;从BOE在成都的定居到成都中电熊猫的全面生产...在成都,一批标志性的原创成果相继涌现,显示出产业链中新型上下游项目的快速积累。什么是液晶面板的一代?简单地说,就是大小。生成指数越高,它可以生产的液晶基板的尺寸越大。因此,屏幕尺寸越大,可以切割的显示产品的种类越多,生产效率越高。
更多
该项目已达到满负荷。
成都“熊猫”变得光彩夺目
走进世界上千家万户的客厅
机械手以有序的方式移动材料,并准确抓取玻璃基板。这个大车间几乎全是自动机器。在成都中电熊猫显示技术有限公司(成都中电熊猫)的车间里,编辑们看到,经过金属镀膜、气相沉积等工艺流程后,薄如蝉翼的液晶面板在不同机器之间运行和连接。速度非常快,他们一个接一个地下线。纵观整个工厂,只有少数员工负责监控、维护和保养机器。中电熊猫项目第一期将于2018年10月全面投产,第二期将于今年3月全面投产。
“中电熊猫只花了16个月就开始建设和试运行。凭借丰富的制造技术经验,该公司已将大规模生产的加速期从过去的6个月缩短至3.5个月。”该公司行政法律部副主任马群表示,今年3月,该项目已达到12万吨的满负荷。然而,这是由于国家、省市对超高清产业的大力支持。4k超高清电视频道的推出和超高清视频在文化、医疗等各个领域的推广应用,推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去年1月28日,该项目第一个产品正式投产,也标志着总投资280亿元的项目正式竣工。从打桩施工到竣工试运行仅用了16个月,创造了液晶面板项目建设的“成都速度”和“世界速度”。去年农历新年前夕,当其他家庭正在庆祝春节时,该公司的生产线传来了一个好消息。该公司的第二个产品,58英寸液晶面板,被成功点燃。只花了15天就完成了从放入玻璃基板到点亮屏幕的整个过程。在过去的一年里,公司日新月异。员工人数从1000人增加到2800人,翻了一番。所有的设备都被搬进了一座大型工厂大楼。2018年,数百万块液晶面板在这里生产,并流入北京、上海甚至韩国的下游工厂。曾经著名的“熊猫”品牌现在以另一种方式走进了世界上成千上万家庭的客厅。
“一块玻璃板进入前端车间的生产线,成为高清晰度液晶面板。它需要10天和近200个过程才能关闭和点亮。整个过程由机械臂操作,并由计算机程序自动控制。”马群表示,作为智能制造的实践者,成都中电熊猫新的智能制造模式已经覆盖了企业生产和管理的所有领域。同时,加强了大数据分析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积极引进图像识别、机器人学习等新技术,努力构建2.0版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产品检验质量和智能化水平。“我们将建设世界一流的智能制造工厂,努力推动电子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中电熊猫是成都近年来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化项目之一。目前,已成功吸引了美国康宁、南京冠石科技、江苏奥斯汀光电等一批重点支持项目。去年年初,六家配套企业开始合作,主要是中电熊猫8.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的上游企业,该项目将提供偏光片、液晶薄膜、新型导热材料等当地配套设施。站在中华电力公司熊猫工厂的广场上,往南看,你可以看到这些项目的建筑工地。
马群告诉记者,液晶面板产业具有上下游产业链长的特点。非常重视原材料的本地化和本地化,聚集配套企业发展,实现液晶产业链中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本地化匹配。它不仅可以进一步降低时间成本和运输成本,还可以实现联合开发,带动上下游企业同步发展,增强液晶产品的整体竞争优势。
稀释剂
打破技术封锁
成都企业持续生产
更薄的液晶玻璃基板
成都中广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成都高新西区,公司办公区内有100多名技术研发人员专注于研发工作。他们为成都BOE和成都天马等相距不到100米的公司提供液晶玻璃基板。公司超薄信息显示玻璃打破国际垄断,填补国内空白色,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液晶玻璃基板是新型显示产业的核心材料,是手机、电脑和电视显示器的基础材料。玻璃越薄,透光率越好,柔韧性越好,重量越轻。然而,玻璃太薄太脆,使得它不仅薄,而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韧性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成都中甸光电落户成都十年来,依靠自主创新,突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在中国生产了第一批4.5代0.5毫米、0.4毫米、0.3毫米、0.2毫米和0.1毫米液晶玻璃基板。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下游产业链本地化成功实现。
“0.1毫米”的概念是什么?如果我告诉你它几乎相当于一张A4打印纸,你能想象把玻璃“抛光”到这个厚度吗?在成都中广光电生产车间,编辑看到了生产的关键技术环节——溢流法生产液晶玻璃的窑炉。在18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下熔化后,玻璃原料流入由铂制成的通道,通过复杂的工艺形成一片超薄、均匀、平整的高性能玻璃。由于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外力接触表面,表面缺陷被最小化。
液晶玻璃基板是新型显示产业的核心材料,广泛应用于智慧城市、国防科技等领域成都中广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任宏灿向编辑介绍,研发过程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的高度复合集成。工艺技术复杂,难以生产。核心技术长期被少数外国公司垄断,导致中国光电显示产业链缺乏关键环节,产业发展受到他人制约,产品价格居高不下。
"虽然它是一块薄玻璃,但几年前完全是进口的."任宏灿说,很多年前,手机、电脑和电视都很贵。现在价格便宜多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显示玻璃不再进口,成本降低了。“一块显示屏玻璃可以占到整个产品成本的40%,因此玻璃的技术创新降低了整个产品的成本,消费者现在可以用更少的钱购买高质量的电子产品。”任宏灿表示,由于中国技术的突破和创新,液晶玻璃基板的国际市场价格下降了三分之二。
自2009年10月该项目在成都开工以来,成都中广光电一直全力从事技术研究。2010年12月,国内首款4.5代05毫米液晶玻璃基板成品在成都下线。此后,在2011年、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公司的技术和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从0.4毫米到0.3毫米,再到0.2毫米,现在又到0.1毫米,他们不断打破自己创造的记录。为什么要生产更薄的衬底?“传统的化学减薄、蚀刻剂的使用和处理对于环境保护来说非常昂贵,节省蚀刻工艺和化学蚀刻剂是潜在的成本降低。”任宏灿表示,对于终端市场的消费者来说,更薄的玻璃意味着设备更好的便携性和多功能性。
玻璃的厚度从几年前的0.3毫米下降到现在的0.1毫米,使它感觉像一张纸一样薄而轻。“要使玻璃变薄,我们至少要面对几个问题。一是如何解决玻璃变薄的问题。二是解决微观缺陷问题,即不存在泡沫。三是解决熔炼炉、通道和退火炉三大热工设备的设计和制造问题。第四是解决玻璃配料的问题。此外,还必须解决一系列难题,如玻璃冷端的切割和输送以及缺陷的在线检测。我们已经一个接一个地克服了上述困难,取得了今天的成就。”任宏灿感叹道。"每下降0.1毫米似乎都很微妙,但生产难度的增加超出了想象."
在项目落户成都的10年里,公司也见证了城市的发展。“从黑发到白发!”在采访中,该公司的许多老员工回忆说,开始时,除了附近的BOE,周围还有一块农田。如今,公司被华为成都研究院、成都天马、迪欧集团等一批高科技企业所包围。成都中广光电液晶玻璃基板项目已完成投资20亿元人民币,包括2条前置工程生产线和4条后处理生产线。生产线的炉子一直在燃烧。每隔几秒钟,一个液晶玻璃基板就会从生产线上下来。该公司年产4.5代及以下液晶玻璃基板400万块。
更大的
行业领导者
“成都制造”离线面膜
这标志着中国首次
超大口罩的批量生产能力
位于高科技西部地区的成都绿威光电,中国第一个第十一代高代面膜项目的第一款面膜产品已于今年1月下线。这是我国第一款自主研发生产的高精度第11代口罩。这标志着我国首次具备了超大屏面掩模的批量生产能力,实现了超高清一代掩模的国产化。该公司总经理助理陈俊荣告诉编辑:“我们目前正处于生产的上升阶段。”
什么是面具?"设计的电路图案应该通过它转移到载体上."陈俊荣介绍,掩膜技术是高端电子产品制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位于新显示产业链的上游。例如,在诸如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的高端面板的曝光过程中,可以通过使用掩模和曝光方法在诸如玻璃的基板上形成线。
“成都鲁威第11代面膜产品各项指标均达到行业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指标甚至优于国际水平。公司是BOE、华星光电、中电熊猫等知名企业的供应商。”他表示,随着成都绿威第一批第11代掩膜产品的成功推出,绿威光电实现了掩膜产品线从低代G4.5和G6产品向高代G8.5和G11产品的飞跃,改善了显示行业上游大型掩膜的布局。
如此重要的面具是如何制作的?为了得到一个直观的答案,编辑去了生产车间进行实地考察。穿着连体防尘服,戴防护帽,踩防静电鞋,戴防尘口罩和手套...为了保持成都鲁威生产车间的无尘环境,工作人员“全副武装”,几乎只有一双眼睛暴露在全身。仔细看,车间的地板不是我们通常看到的硬地板,而是采用类似于网的设计,空气或空气流过网的间隙将灰尘颗粒推到地面下的返回管道。车间不同部位的温差不应超过0.2摄氏度。
从原材料应时到标线大约需要10天。整个过程包括原料清洗、干燥、涂胶、光刻等20多个过程。每次完成一个过程,车间里的机器人就会自动把这个150公斤的面板送到下一台机器上。其中,光刻是最核心也是最困难的一步。光刻机有成千上万个零件需要在计算机程序的控制下进行复杂而协调的联动,其运动精度的误差不得超过一根细丝的千分之一陈俊荣告诉编辑。
新型显示产业链长。不仅在显示面板的上游有玻璃基板和光掩模,而且有各种各样的关键材料,例如偏振器、目标、液晶材料、光致抗蚀剂等。围绕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和有机发光二极管面板制造,成都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新型显示产业生态圈,开启了从玻璃基板、背光模块、光掩模到显示屏、触摸屏到电视、手机和汽车显示器的整个产业链。“为了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关注后端展示产品的同时,也有必要构建上游产业链。成都市配套设施完善,未来承接产业转移将具有更大优势。”谈到为什么选择成都,陈俊荣告诉编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里新的展示产业链比较完整。“这不仅节省了我们的物流成本,还使我们能够更有效地与下游客户沟通。”
珠海发布“成都2018新显示产业发展白皮书”
全市新显示器行业重点监管企业主营收入同比增长30%
新显示器是信息产业中重要的战略性基础产业。统计显示,2018年,中国新的全行业收入为3553亿元,同比增长29%。在成都,站在新显示产业发展的“风口”,这三家企业远远不是顺应潮流而动的企业。我市发布的《成都市新显示器产业2018年发展白皮书》显示,2018年全市新显示器产业重点企业实现主营收入267亿元,同比增长30%。新显示产业工业投资172.23亿元,占计划投资的160.14%。
白皮书指出,2018年,中电熊猫第八代薄膜晶体管液晶生产线和BOE第六代AMOLED生产线项目将陆续加速投产。自2017年10月实现大规模生产以来,BOE的第六代AMOLED生产线不断提高产品产量。截至2018年底,收益率达到70%,主营收入56亿元,同比增长62.7%。自2018年1月实现产品照明以来,中电熊猫第八、六代薄膜晶体管液晶面板生产线不断提高产能。截至2018年底,其主要收入为17.7亿元。按照中电熊猫和BOE两大龙头企业“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圈”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鲁威光电、日东电气、宏宁显示等21个项目,总投资198.75亿元。
此外,终端产品也是我市发展新型展示产业的优势。白皮书指出,成都的显示终端产品主要包括电视、电脑、手机和汽车显示器等。将宏富金、联想、戴尔、奥派、仁宝、伟创等大型显示器下游用户企业聚集在一起。2018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将达到7366亿元。
市经济信息局相关负责人告诉编辑:“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我市近年来稳步发展,按照阵列、彩膜/蒸发、成箱、模块四个工艺流程,通过连续的‘强链’和‘互补链’,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白皮书显示,在阵列技术方面,绿威光电第一代G11高代掩膜产品成功下线,红宁显示8.6+代玻璃基板生产线正式投产。在彩膜/气相沉积工艺中,光电有机发光二极管电子材料项目进展顺利,预计年产12吨有机发光二极管材料。在制盒过程中,日东电子为液晶显示器提供偏振片的能力不断提高。在模块过程中,住友化学有机发光二极管触摸模块项目已成功进入产品试生产阶段,中国建材触摸显示集成模块项目正在加速进行。
我市上游原材料及零部件配套能力不断增强,全年主营收入10.87亿元,同比增长38.82%。在中游显示屏/触摸屏制造业,全年主要收入为239.57亿元,同比增长25.36%。此外,白皮书还指出,我市其他新显示技术增长强劲,全年主营收入16亿元,同比增长54.55%。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沉淀,我市新型展示产业具有明显的自主创新特征,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我市产品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市经济信息局相关负责人告诉编辑,中电熊猫、BOE、中科院光电研究所、成都中电光电等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
编辑笔记
技术创新是成功的关键
"从黑发到白发."这是这次采访中最感人的一句话。当我们跟随资本的目光,关注具有爆炸式增长模式的创新型企业时,我们不应该忘记,成都制造业也有这样一批顽固分子,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打破外国技术的垄断,让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为了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和扩大发展,技术创新是成功的关键。有人断言,只有创新不放松,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抢占更多产业发展制高点,成都企业才能有更强的实力、更大的信心,风雨无阻地开拓未来。
同时,技术创新离不开产业发展环境的优化。以新型显示产业为例,我市出台了《成都市新型显示产业优质发展促进计划(2019-2021)》,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独具特色的生产、制造、研发和应用基地,力争到2021年实现主营收入800多亿元,培育30-40亿企业。同时,通过举办极地水稻科技新产品发布会、中韩光电显示产业交流会、国内外光电显示龙头企业交流会等高标准论坛和展览,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不断推动我市新显示产业和企业的普及。(接受采访者提供的程宜欣编辑的照片)
原标题:通过技术创新把握话语权产业链上下游优质工程加快成都核心原创“展示”集聚展示产业未来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成都核心原创“展示”展示行业未来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2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