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70字,读完约5分钟
“水在流动!水在流!”昨天上午8点,伴随着挖掘机的轰鸣声,位于亚洲路K1+232段的泸溪河穿越段围堰被开挖,河水从北向南倾泻而下,完全淹没了河底的污水管道。这一段工程的完成也意味着紫光市政府配套建设项目污水管道建设最困难的阶段已经克服。
几天前发生了类似的场景。昨天,编者从成都天府新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了解到,紫光申市垂直主干道——市南路7号和亚洲路——地下公用隧道无障碍段日前已全部竣工,道路下方的污水干管正在施工中。
今年3月,市委常委会听取了关于天府新区“三重”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指出天府新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对此,天府新区及时响应会议精神的落实,在扩大产业布局、加强招商引资、塑造区域“软实力”的同时,优质按时推进工业园区道路交通、污水处理、生态环境等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努力提升区域“硬环境”水平。昨日,编辑们参观了紫光申市政府配套建设项目的施工现场,了解到该项目示范段的建设预计将于下月竣工并对外公布。
痛点:强大的工业阵容,但生活支持不足
地下公用隧道的无障碍部分穿过
污水干管建设全面启动
进入市南路7号工程施工现场,编辑在现场看到挖掘机、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和10多名工人正在进行土方作业。巨大的公用隧道已经开始成形。只有在内部管道进入之后,一些已经完成的管道走廊才被回填,其余的管道走廊被铺在外面。
“我们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按照工期保证工程进度。目前,所有位于无障碍路段的地下公用隧道均已竣工,其余正在施工中。”成都天府新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代表李表示,第一批建设项目包括三个部分:市南七路、亚洲路、潞西下游国际组团景观建设。目前,正在修建地下公用隧道屏障段和污水主管道。集团景观设计方案已提交审批,整体形象进度超过30%。根据天府新区要求建造的示范区预计将于下月竣工,并将与公众见面。
在项目现场,编辑还发现每个间隔都有一个“大坑”,深度约10米。“这些坑是为建造主下水道而准备的。除了穿越河流的部分,所有其他主要的污水管道都在地下操作,这类似于“挖掘隧道”,并且这些部分同时开始。”该项目技术负责人陈数表示,地下作业比地面施工稍微困难一些,但目前的技术相对成熟。虽然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但不会影响项目的施工进度。
“这个项目施工进度紧,任务重。我们在施工过程中最怕下雨。我们基本上停止了机器。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始终轮流值班,确保施工过程的质量和安全,及时解决现场遇到的问题。”陈数告诉编辑,前天完成的泸溪河穿越段是整个污水干管建设中最困难的一环。该项目位于河道中。随着汛期的临近,顶管施工更加危险。由于天气和地质原因,施工车辆不能进入鲁西河西岸。混凝土只能跨河运输,然后填埋在河的东岸,从而增加了施工量。“围堰施工将于5月8日开始,管沟开挖将于5月10日开始,垫层浇筑将于5月12日开始,管道吊装将于5月14日开始,堰排水将于5月23日开始。在计划不断优化的情况下,原本在两个月内完成的工程将会缩短至16天。」
难点:项目范围大,不便于监管。
一个平台“管理”所有建筑工地。
新区推出首个“智能网站”系统
进入紫广深市政府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指挥部,编辑看到在一个巨大的显示屏前,项目经理周建军正在指挥现场作业。“这是我们建造的‘智能建筑工地’系统。该平台集安全、文明施工、质量、人员流动、机械材料监管于一体,并与市政监控平台联网,可实现项目施工现场的远程监控和指挥。”周建军说。
这位编辑了解到,“智能建筑工地”系统的建设将计算机技术与物联网的应用相结合。通过数据采集技术、无线网络技术、视频监控等手段,可以实现施工人员、设备和材料在现场的实时定位,有效获取人员、机械设备、材料位置信息、时间信息、跟踪信息等,及时发现缺失的异常行为,实现自动监控设施的联动,提高应急响应和事件处理的速度,有效提高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基于“智能现场”系统平台,项目施工管理人员可以随时随地掌握项目进度,监控现场施工动态,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施工单位和项目领导及时整改隐患,杜绝各种违章作业和不文明施工,促进安全生产和项目质量管理。
作为天府新区“智能站点”系统的第一个用户,我们目前安装了14台摄像机,而且这个数字还会增加。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广使用其他设备和技术。”李告诉编辑,根据施工安排,除了在项目部总部和施工现场周围设置24小时监控系统外,还将在每个现场安装人脸识别、地磅称重系统和粉尘监控系统等设备,以便更有效、有序地组织施工,为天府新区的建设做出贡献。(编辑曹福的源文本/地图)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紫广深市政府配套建设项目示范段将于下月竣工。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2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