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825字,读完约30分钟

倪虹杨兴平罗强唐川平李仲彬庄少勤朱志宏出席

■公园城市在世界城市规划建设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蕴含大历史观、体现哲学辩证思维、充满为民情怀,是新时代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是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表达,是城市文明的继承创新,是人民美好生活的价值归依,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

■公园城市理念创新营城模式,引领城市发展方式变革、领导工作方式变革、经济组织方式变革、市民生活方式变革和社会治理方式变革

■成都全球邀约,携手深化公园城市理论研究,探索公园城市建设模式,推进公园城市价值表达,开创公园城市发展路径,分享公园城市治理成果

22日,在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首届公园城市论坛在蓉举行。论坛以“公园城市·未来之城——公园城市理论研究与路径探索”为主题,话理论、寻对策、求共识,共同探索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新路径,展望未来城市发展新愿景。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倪虹,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范锐平,副省长杨兴平,市委副书记、市长罗强,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唐川平,市政协主席李仲彬,自然资源部总规划师庄少勤,市委副书记朱志宏出席。

2018年是成都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新起点。去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期间明确支持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并提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范锐平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的“公园城市”理念,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人与自然关系演进规律、城市文明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和深邃洞见;是基于对成都独特生态本底、丰厚文化底蕴、国家战略作用的深切期许和历史嘱托,为全球城市面向未来探索可持续发展新形态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世界城市规划建设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这一理念蕴含大历史观、体现哲学辩证思维、充满为民情怀,是新时代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是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表达,是城市文明的继承创新,是人民美好生活的价值归依,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

首届公园城市论坛22日在成都举行

公园城市理念创新营城模式,范锐平用了五个“引领变革”来阐释其丰富的时代内涵。公园城市引领城市发展方式变革,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实现城市精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公园城市引领领导工作方式变革,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全面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公园城市引领经济组织方式变革,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构建形成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经济体系;公园城市引领市民生活方式变革,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推动现代城市生活与节约社会理念相得益彰,让市民静下心来、慢下脚步,亲近自然、享受生活;公园城市引领社会治理方式变革,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形成共建共享新型社区发展共同体,实现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首届公园城市论坛22日在成都举行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城市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成都的时代课题,是生态文明时代城市建设发展的全新探索。”范锐平指出,成都坚持以新发展理念统揽城市工作,确立了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和世界文化名城”的四个战略定位,勾勒出成都未来发展的科学路径和美好图景,构筑了成都面向未来的战略能力和竞争优势,为生态文明时代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提供了成都案例。

首届公园城市论坛22日在成都举行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范锐平向全球城市、全球智库和支持成都建设的科学家、企业家、建设者发出邀约,希望大家携手深化公园城市理论研究、探索公园城市建设模式、推进公园城市价值表达、开创公园城市发展路径、分享公园城市治理成果。“让我们高扬公园城市建设的理想风帆,阔步迈向生态文明时代城市前行的蔚蓝海域!”

首届公园城市论坛22日在成都举行

开幕式上,倪虹、杨兴平、庄少勤和奥地利维也纳州议会议长恩斯特·沃勒尔作了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贺克斌、郭仁忠作了主旨演讲。论坛宣读了《成都共识》,发布了《公园城市——城市建设新模式的理论探索》专著,期间还进行了项目现场签约,总金额达844.3亿元。

市领导胡元坤、吴凯、谢瑞武、王川红、廖仁松、苟正礼、田蓉、左正、刘守成、王忠林、巫敏、刘筱柳、刘玉泉、王平江、牛清报、敬静、郝康理、韩轶,四川天府新区管委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刘任远出席。(编辑 钟文)

原标题:范锐平: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城市发展,答好公园城市建设“时代课题” 首届公园城市论坛举行

相关新闻1:聚首公园城市 共谋未来之城 《公园城市成都共识2019》发布

首届公园城市论坛昨日举行 张青青 摄

在昨天举行的首届公园城市论坛上,发布了《公园城市成都共识2019》(以下简称《共识》)。《共识》中表示,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也是人类文明的坐标。实现城市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既是中国城市发展的时代命题,也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共同价值追求。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在天府新区提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赋予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新使命。公园城市作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建设新模式,为新时代城市价值重塑提供了新路径,在世界城市规划建设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2019年4月22日,“公园城市·未来之城——公园城市理论研究与路径探索”论坛在成都举行。联合国人居署和国内外城市代表、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等齐聚成都,共同研讨公园城市理论框架、方法路径,深入交流经验做法。经与会嘉宾共同商议,达成了《公园城市成都共识2019》。

点击共识

探寻新时代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们应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城市发展始终,顺应城市发展规律,致力于创新公园城市理论研究、规划实践、场景营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市与生态环境相融发展,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鲜活样本。

注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引领。

我们应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核心理念,推动“城市中建公园”向“公园中建城市”转变,厚植城市生态优势,实现城市绿色发展、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永葆城市生机活力。

彰显以人为本城市人文关怀特质。

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城市发展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转向生活导向,持续优化人居环境,不断增进市民福祉,使公园城市宜居生活特质与良好生态环境相得益彰。

构建大美公园城市时代价值标杆。

我们应积极彰显公园城市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诗意栖居的美学价值、以文化人的人文价值、绿色低碳的经济价值、简约健康的生活价值和美好生活的社会价值,引领城市价值新方向,塑造城市竞争新优势。

塑造人城境业和谐统一城市形态

我们应秉持“师法自然、天人合一”,塑造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的大美格局,构建山水呼应、蓝绿相融、疏密有致、气韵生动的城市意象,促进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共融共生”。

营建绿水青山秀美人居城市绿韵。

我们应将公园形态和城市空间有机融合,让自然山水和美丽人居交相辉映,科学布局休闲游憩和绿色开敞空间,将绿色福利惠泽市民,把生态空间留给明天,努力在城市中为市民创造亲近自然、享受生活的美妙体验。

感知多元包容开放创新城市文化。

我们应坚持“文化是城市的根与魂”,留住城市记忆,厚植文化根脉,彰显人文精神,包容多元文化,促进城市文化“可阅读、可感知、可欣赏、可参与、可消费”,在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凸显公园城市文化特质。

丰富现代时尚宜业宜居场景体验。

我们应围绕人的需求实现从“空间建造”到“场景营造”的转变,增强空间归属感、场景体验感,围绕公园城市绿色空间全面营建生活、消费、创新等多元场景,让市民在生态中享受宜居、在公园中享受服务。

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我们应共同倡导绿色简约、文明健康的城市生活风尚,践行绿色消费,选择低碳出行,呵护自然生态,积极营造低碳健康城市氛围,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公园城市美好家园。

携手共创公园城市发展美好愿景。

我们应深入探究公园城市建设实践路径,不断创新公园城市价值表达,致力构建公园城市建设共同体,为创造美好宜居生活提供新智慧,为繁荣世界城市文明作出新贡献。

20个规划策略+6大公园场景

——与会嘉宾分享《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

公园城市推动城市建设模式转变,从“产、城、人”到“人、城、产”,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转向生活导向,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从“城市中建公园”到“公园中建城市”,让城市建设符合公园化的环境要求,将公园形态和城市空间有机融合,实现“无公园不城市,先公园后城市”;从“空间建造”到“场景营造”,围绕人的需求,从使用者角度积极建设多样场所、策划多种活动,通过设施嵌入、功能融入、场景带入,全面营建城市场景。

首届公园城市论坛22日在成都举行

4月22日,首届公园城市论坛在成都天府新区举行,论坛上,市规划与自然资源管理局副局长曾九利介绍了《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最新内容。

围绕四大维度

形成20个规划策略

《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提出,成都将坚持用公园城市理念指导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营造,塑造以绿色为底色、以山水为景观、以绿道为脉络、以人文为特质、以街区为基础的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新型城市形态。围绕“人、城、境、业”四大维度,形成构建公园城市的规划策略。

围绕服务“人”,营造“公园+”开放舒适的公园街区,增绿增景,拆墙透绿,让市民在城市中感受自然清新;营造“公园+”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优化绿色公共服务供给,满足市民多元化、特色化的公共服务需求,让市民在公园中享受服务;营造“公园+”富含活力的工作场所,以产城融合的布局,健康型环境设计与人性化的公共设施配置,激发工作热情与创造力;营造“公园+”丰富多元的游憩体验,促进生态价值转化,丰富居民健康绿色活动;营造“公园+”简约健康的出行方式,强化“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提升道路林荫化率与绿视率,打造公园街道,让市民出行安全通畅、舒适宜人。营造“公园+”融汇古今的人文感知,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强化传统文脉感知,深挖天府文化内涵,凸显现代新兴文化感知;营造“公园+”特色鲜明的人文生活,结合“三城三都”,积极营造高品质文化消费场景,构建历史文化与现代时尚交相辉映的文化标识体系,推动天府文化的可阅读、可感知、可欣赏、可参与、可消费,丰富市民文化体验。创造人与人的互动连接,创造闲适市井生活与良好生态环境相得益彰的新气象。

首届公园城市论坛22日在成都举行

围绕建好“城”,推动城市格局实现“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的千年之变,建设山水呼应、蓝绿相融、组群发展的东部新城,以灰白淡彩凸显老城区历史底蕴,以天府黄凸显新区现代时尚,以醉美夜景增添城市光彩,形成具有美学韵律的城市新意象。塑造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的大美田园,打造“国际范”“天府味”示范性精品林盘,重塑川西田园风光,推动农商文旅融合发展;规划长度达1.69万公里世界最长绿道,交融山水、连接城乡,提升公园城市整体形象;建设链接全球、外快内畅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与绿色高效、低碳智能的可持续发展城市。

首届公园城市论坛22日在成都举行

围绕美化“境”,推进1275平方公里全球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建设,打造世界级品质城市绿心、国际化城市会客厅;加快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生物多样性,将绿色福利惠泽市民,把生态空间留给明天;实施全域增绿,生态区保育修复,城区绿化改造,塑造绿满蓉城的公园绿境;推进大气污染治理与防治、水生态治理、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增强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公园城市美好家园。

首届公园城市论坛22日在成都举行

围绕提升“业”,发展绿色产业,供给绿色产品,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结合优质生态空间,大力推进独角兽岛、环高校知识经济圈等产业载体建设,打造未来新经济高地;推广清洁能源,实施清洁生产,促进资源循环,构建绿色能源体系;融合多元功能,引入科技元素,注入文化内涵,打造新场景,培育新业态,探索城市永续发展新机制。

首届公园城市论坛22日在成都举行

按照公园化要求

打造6大公园场景

按照“景区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的公园化要求,打造绿意盎然的山水生态公园场景、珠帘锦绣的天府绿道公园场景、美田弥望的乡村郊野公园场景;将公园建设融入社区和产业功能区建设,打造清新宜人的城市街区公园场景、时尚优雅的人文成都公园场景、创新活跃产业社区公园场景。

通过6大公园场景营建,实现“一个城市的预期就是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公园,老百姓走出来就像在自己家里的花园一样”的美好愿景。

“公园城市建设方兴未艾,理论实践探索任重道远。公园城市根本要回答的还是城市发展步入新的阶段、社会进步达到新的境界之后,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城市,城市怎么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问题。成都把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作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为重点,积极探索公园城市建设路径。”曾九利在分享中表示。(编辑 袁弘)

首届公园城市论坛22日在成都举行

相关新闻2 8个高含金量公园城市建设“宝典”在蓉首发 《公园城市——城市建设新模式的理论探索》发布

4月22日,首届公园城市论坛闭幕式上发布了公园城市理论研究的初步成果——《公园城市——城市建设新模式的理论探索》专著,其中包括联合国人居署、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等国内外权威研究机构开展的首批8个重大课题研究,初步形成了公园城市理论体系。

这本专著作为本次论坛的最重要发布成果之一,是以构建公园城市理论框架为目标,由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牵头,会同联合国人居署、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腾讯云等国内外权威研究机构,从公园城市的理论探索、生态价值转换以及规划路径建设3个方面入手的首批8个专题的研究成果。

首届公园城市论坛22日在成都举行

其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公园城市建设新模式研究》和《公园城市内涵研究》强化了公园城市理论基础的研究;《绿色生态价值研究》《公园城市对市民生活品质影响的研究》《公园城市消费场景研究》《公园城市与城市品牌价值研究》充分挖掘了公园城市建设对促进城市发展的价值,并明确价值转化的实践路径;《公园城市指标体系的国际经验与趋势研究》确定了公园城市发展的指标体系,引导了城市发展方向和目标;《公园城市的公园形态研究》指导了公园城市的建设实施。

首届公园城市论坛22日在成都举行

8个专题的研究覆盖公园城市的理论基础、实践路径、发展指标与建设实施等多个方面,为进一步实现公园城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政策相协调、政策与实践相贯通做好了准备。(编辑 袁弘 )

相关新闻3:国际专家学者支招成都公园城市建设 首届公园城市论坛举行四场分论坛

4月22日下午,首届公园城市论坛四场分论坛同时举行。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忠林出席生态环境分论坛,副市长刘筱柳出席社会经济分论坛,副市长刘玉泉出席规划建设分论坛,市政协副主席郝康理出席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分论坛。

在生态环境分论坛上,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公园城市的大美生境营造、绿色空间感知以及生态价值转化这一主题,详细分享了各国生态环境保护案例,全面聚焦了公园城市建设的未来前景。大家纷纷表示,成都公园城市建设有新内涵、新理念、新方法与新途径,走在全国前列,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在社会经济分论坛上,来自全国的多位专家以公园城市的智慧高效运行、绿色低碳发展、人文价值体现以及美好生活回应为主旨,探讨公园城市建设的思路与对策,公园城市的品牌的打造与建设。大家纷纷表示,公园城市建设的方式,是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而构建的,更好地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规划建设分论坛上,多位国际知名规划建设专家,结合自身经验,为成都公园城市规划建设献计献策。专家们一致认为,成都拥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和自然资源,应充分结合自身优势,加强规划设计,强化建设管理,争做全国公园城市样本。

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分论坛上,国内外具有丰富的城乡规划、建筑和生态景观设计经验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为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的发展出谋划策。大家纷纷表示,作为成都市“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的“一心”和全球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是成都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森林公园全面建成以后,将有效提升生态、生活、生产三个方面的效益。(编辑 胡清 田程晨 张家华 王琳黎)

首届公园城市论坛22日在成都举行

相关新闻4:为新时代城市价值重塑提供新路径 首届公园城市论坛发布《公园城市成都共识2019》

昨日,在顺利完成各项议程后,首届公园城市论坛闭幕。闭幕式上发布了《公园城市成都共识2019》及《公园城市——城市建设新模式的理论探索》。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忠林,副市长刘筱柳、刘玉泉,市政协副主席郝康理出席闭幕式。

刘玉泉宣读了《公园城市成都共识2019》。共识提出,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也是人类文明的坐标。实现城市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既是中国城市发展的时代命题,也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共同价值追求。公园城市作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建设新模式,为新时代城市价值重塑提供了新路径,在世界城市规划建设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具体包括十项共识,探寻新时代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注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彰显以人为本城市人文关怀特质,构建大美公园城市时代价值标杆,塑造人城境业和谐统一城市形态,营建绿水青山秀美人居城市绿韵,感知多元包容开放创新城市文化,丰富现代时尚宜业宜居场景体验,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携手共创公园城市发展美好愿景。 (编辑 田程晨)

首届公园城市论坛22日在成都举行

相关新闻5:听专家为公园城市建言献策 论坛嘉宾发表主题演讲 畅谈公园城市发展

绿道上处处是踏青、赏花的人们 资料图片

绿道串联社区、景区、公园、商区,成为新的生活方式 资料图片

方德罗

郭仁忠

贺克斌

吴志强

借智全球,集成智慧,一起深化公园城市理论研究、探索公园城市建设模式、推进公园城市价值表达、开创公园城市发展路径、分享公园城市治理成果。在昨天的首届公园城市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郭仁忠,联合国人居署代表萨尔瓦多·方德罗4名重量级嘉宾分别站在规划建设、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角度,发表了主题演讲。

首届公园城市论坛22日在成都举行

“家在公园”六个维度

期望成都成为世界“公园之都”

中国工程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在首届公园城市论坛上,希望成都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成都模式”,打造为世界“公园之都”;同时,融合整合居、商、文、产、医、教功能区块六大模式,实现以公园为导向的城市提质,全面开启“公园时代”,对于市民而言,实现“家在公园”的目标。

首届公园城市论坛22日在成都举行

如何理解“家在公园”?在吴志强看来,具体可包括六大模式:居住公园、商业公园、文化公园、产业公园、医疗公园、教育公园。在实施路径上,他提出五步走总方针,引领成都迈向“城市=公园”之路——第一步为全域增绿,第二步为全绿提质,第三步为全方为民,第四步为绿色智慧和创新经济,第五步为全面永续。

在成都公园城市的空间结构方面,吴志强表示公园城市空间单元由四大类组成:城市保护地、城市公园、公园综合体、生态廊道系统;现代城市空间中的郊野空间和建成环境在公园城市框架下相互溶解成为融合开放、连绵有序的空间网络体系。

破解“城市病”

让城市成为最大的生态系统

论坛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教授贺克斌作了题为《公园城市理念下的生态环境建设思考——系统性规划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主题演讲。

建设公园城市有哪些重要意义?贺克斌在主题演讲中表示,“公园城市”符合城市发展规律和发展大势。“公园城市理念”的提出,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城市发展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公园城市”符合生态文明建设当前阶段的紧迫需求。从规划层面就系统性地进行总体布局,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发展、社会进步的密切融合、高度统一。城市发展处于从经济导向向人本导向转变、从增量主导的外延式发展到增存并重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从城市建设导向到城市治理导向等的价值转向期。突出人、城、境、业相互协调统一的和谐关系以及共同呈现在空间上形成的大美城市形态。

首届公园城市论坛22日在成都举行

“公园城市”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经济收入的提升对人民幸福度贡献的边际效益递减,人们对良好自然环境的渴求不断增强。“粗放型发展模式没有系统考虑城市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公园城市’模式系统性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加强绿色生态建设。”贺克斌分析,“公园城市”可破解日益严重的城市病,改善居民生活质量,让城市成为最大的生态系统。

首届公园城市论坛22日在成都举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郭仁忠从新ICT(信息和通信技术)时代的城市认知入手,认为公园城市的建设有助于情绪的修复和创造力的提升,有助于社会交流和创造力的提升。

借智世界

联合国专家赞成都自然生态好

“公园城市”坚持以人为本,传递着成都市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绿色网络和公园体系为手段和催化剂,该理念将助力成都建设成为一个环境友好、经济繁荣、社会包容、可持续的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联合国专家萨尔瓦多·方德罗在首届公园城市论坛上如是说。

在论坛中,萨尔瓦多·方德罗分享了全球多个城市在绿色发展方面的国际经验。其中鲁尔大都市区由于采取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将以前的工业区转变为一个绿色健康和可持续高生活质量区域等举措,目前该区已成为德国最大、欧洲第二大“低排放区”。2017年,埃森市被评为“欧洲绿色之都”。

“花园城市”新加坡优先考虑中长期成果,制定务实的政策方案,明确实施计划;吸引和激励社区和市民携手共创一个更加绿色的新加坡;完善公园网络,形成绿色建筑体系;提升景观及园艺产业的竞争力,丰富城市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

萨尔瓦多·方德罗还分享了墨西哥城、墨尔本等“世界绿城”的建设经验。在谈到成都的优势时,他表示,成都自然生态本底良好,环境改善措施稳步推进,对于公园城市的建设谋划也规划长远,“我们期待这座公园城市带给世界更多的精彩。”

成都公园城市建设带来合作新机遇

打开世界地图,横轴为公园城市建设的前沿城市,纵轴为绿色发展的活力区域,昨日,中外专家“大咖”将驻足的脚步放在了成都。

在这座城市,他们共聚首届公园城市论坛,发掘了一条特别的“路”,并对其赞不绝口,“成都在公园城市建设的这条路上走得非常好,我们看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合作机遇。”

奥地利维也纳州议会议长恩斯特·沃勒尔:

成都是建设公园城市的模范城市

“成都是一个绿色城市,是我在中国城市中的最爱。可以说,在我眼里,成都是建设公园城市的模范城市。”4月22日,在首届公园城市论坛上,奥地利维也纳州议会议长恩斯特·沃勒尔在接受编辑采访时表示,成都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有许多经验值得借鉴。未来维也纳将与成都围绕公园城市建设开展更多合作。

同时,他透露,将在成都建设成都—维也纳音乐艺术发展中心,“这是成都与维也纳未来重点的合作项目。”

“成都发展飞速,除了在公园城市建设领域的合作,我们在音乐领域也将有更多合作。”当前,成都正在建设国际音乐之都,恩斯特·沃勒尔对成都—维也纳音乐艺术发展中心充满期待,“我们将加强与成都的合作,促进成都与维也纳之间的文化交流。”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欧亚科学院院士郭仁忠:

建设公园城市 挖掘成都特色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欧亚科学院院士郭仁忠认为,建设公园城市,应从以人为本生态环境优先,以人为核心,生态环境优先的情况下,能够兼顾到社会各个方面。

同时,他表示,要建设好公园城市,成都要保持自身的发展特色,尤其是传统文化等特色,“要在保持成都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在建设公园城市中不断努力挖掘成都的传统文化特色、地域特点,不断挖掘成都特色,让文化进行可持续传承。”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总规划师、规划院院长闵希莹:

公园城市不仅是个理念 还是一种生活方式

“其实,我们去年就编制了一个有关公园城市与市民生活品质提升的研究课题。”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总规划师、规划院院长闵希莹表示,“公园城市”这个理念最关键就是基于两个思想,一个是可持续发展的这个命题,另一个是不断提升老百姓的生活质量。

她认为,山水环绕、田园秀美的成都打造公园城市有一个非常好的先天资源禀赋,“我们要见缝插针地建设公园城市,城市不仅仅要做大环境、扩充绿地,也要关注一些小的街头绿地公园,把这些小型公园建设好,从而让这座城市呈现出更多的绿地花园。”同时,她认为,公园城市不仅仅是一个理念,其实还是一种生活方式。

首届公园城市论坛22日在成都举行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匡晓明:

​打造新的公园城市消费场景

建设公园城市进程中,提到的公园城市消费场景有何特点?“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下,公园城市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公园城市消费场景也要从更大的范围来理解。”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匡晓明在接受编辑采访时表示,公园中包括城市,将尽可能多地为市民提供公共产品,比如绿道、学校、幼儿园等,都是属于非常好的公共产品。“消费场景是市民们所关注的,它也和生活密切关联。我们希望公园城市是一个活力城市,这就需要将公园的价值考虑进去。在天府新区的规划中,特别强调了公园周边的大量布置,类似宽窄巷子、锦里、太古里等这样一些空间,这些空间就是把公园价值和消费价值结合了起来。” 匡晓明认为,现在消费的意义和以前不一样,需要打造一个新的消费场景,以面向年轻人为主导,“这将吸引更多的人才来成都工作创业生活。”

首届公园城市论坛22日在成都举行

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宜居城市中心专家、中新天津生态城首任副总裁林振聪:

公园城市建设要注意留白 留住老成都记忆

“从规划到建设,再到实施,成都在公园城市建设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大家把这个公园城市当成是自己的家园,形成了可持续、可融入的一种公园城市的氛围。”林振聪认为,成都在公园城市建设方面开创了很多先例,而这些经验,是具有分享、借鉴价值的。

“成都具有非常良好的生态基础,在保护生态环境过程中提出一个个新的理念,让我看到大家对于公园城市的认可与关注,这些都非常值得推广。”林振聪表示,公园城市的建设仅仅凭借政府的推动是不够的,它更需要大家一起共同创造,这样才能将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落到实处,而在成都,公园城市建设已经在这座城市的各界中形成了共识。他还建议,成都在公园城市建设中一定要注意留白,给城市未来留下发展空间,也要留有对老成都的记忆,让大家知道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首届公园城市论坛22日在成都举行

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中军:

以产业发展丰富公园城市内涵 在天府新区打造国际艺术小镇

“作为专注于文化产业的企业,我们将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用自己的能力,为成都未来建设公园城市做出自己的努力。”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中军接受编辑采访时表示,成都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城市环境都有着这座城市的独有符号,公园城市建设让这座城市更宜居宜业,“华谊兄弟”希望能通过文创产业在成都的布局,共同挖掘出天府之国的底蕴内涵,目前在天府新区布局的华谊天府国际艺术小镇就是一次非常有信心的尝试。

首届公园城市论坛22日在成都举行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政府的推动、市场的行动,各方联动配合都非常重要。”王中军说,现在的成都已经具备了浓厚的艺术氛围,随着公园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在未来的5年至10年内,文化产业必然会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不断丰富公园城市的文化内涵。

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公园城市建设局局长、规划建设局局长林强:

天府新区探索 “公园城市1436”发展理念

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天府新区着力探索“公园城市1436”发展理念。在首届公园城市论坛上,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公园城市建设局局长、规划建设国土局局长林强为编辑解析了该理念的内涵。据林强介绍,“具体来说:“1”,即1个崭新的发展范式;“4”,即4个鲜明的时代导向;“3”,即3个有效的实践路径;“6”,即6个突出的价值目标。”林强提到,一年多来,天府新区发展方向愈清、目标渐明、步伐越稳。

首届公园城市论坛22日在成都举行

林强分析,天府新区创新建城模式,“从城市中‘点缀’公园,转化为将天府新区整体建设成一个大公园,并在其中建设高水准城市。”

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总部经济局局长葛凌:

总部经济和大美公园城市 “奏响”天府新区发展强音

“总部经济发展和大美公园城市建设一起构成了天府新区的发展强音。”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总部经济局局长葛凌在接受编辑专访时有感而发。

作为总部经济发展的窗口,天府新区规划了面积达28.6平方公里的中央商务区,总部经济在这里的发展如何体现公园城市的价值?葛凌介绍,作为成都未来城市新中心,天府中央商务区将牢牢把握世界总部商务发展趋势,坚持全球视野、国际标准、中国特色,加快聚力打造成为聚合全球高端产业要素资源的世界级中央商务区和“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新时代公园城市展示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两大要素将相辅相成,作为新区发展的主要路径。我们要发展高端集聚、生态多元的城市形态,总部经济发展将和大美公园城市一起构成大美发展的和谐乐章。”(编辑 袁弘 胡清 王李科 实习编辑 吴怡霏 曹凘源 摄影 李冬)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首届公园城市论坛22日在成都举行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2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