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50字,读完约4分钟

随着金融改革的稳步推进和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在新常态下,增加直接融资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的重要性日益增加。目前,对成熟、健康、市场化的a股市场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近年来,从打击内幕交易、惩治操纵股价行为,到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通过授权决策推进登记制度,这一系列举措表明监管部门对a股市场化建设的高度重视。

A股改革 “土壤”修复为先

2016年初,a股熔断机制在一周内两次被触发,最终被暂停,成为全球金融市场关注的焦点。本质上,融合是一种防范市场风险的机制安排,即通过设定融合阈值,投资者有时间充分消化市场信息,冷静思考,减少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从交易机制的角度维护市场稳定,这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中很流行。

A股改革 “土壤”修复为先

既然监管者的初衷是保护投资者,为什么会适得其反?原因在于目前a股市场的生态环境,这导致成熟市场普遍存在这种机制的“水土不服”。这种融合机制的失败也警示监管者在学习成熟市场的先进经验和引进先进工具的同时,要研究自己的市场和监管目标,努力缩小与成熟市场的差距。总之,要把a股建成成熟的资本市场,首先要改善a股的“土壤”。

A股改革 “土壤”修复为先

回顾历史,a股诞生才25年。带有浓厚的计划管控色彩,监管有时“缺位”,有时“越位”,导致市场缺乏一系列基础制度建设。“土壤”还不肥沃,但污染已经很严重。如果没有耐心和科学的修复,即使是最好的模型和系统也很难生根。

A股改革 “土壤”修复为先

谈到a股的“土壤”问题,最大的特点是a股是零售市场,个人投资者贡献的成交量占70%以上。零售市场最大的特点是容易造成羊群效应,这从去年的牛市到股市崩盘都有体现。与个人投资者相比,机构投资者在专业能力、投资策略、风险防范和规避能力以及资本所有权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以进行灵活多样的组合投资,承受短期波动。它们的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理念决定了它们在市场中的相对稳定性。

A股改革 “土壤”修复为先

除了促进机构投资者的建设,对投资者进行引导和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不用说,a股的投机属性强于投资属性。在2015年牛市开始之前,一些估值低、股息收益率高的蓝筹股多年来一直被忽视,而许多依赖讲故事、缺乏业绩支持的中小企业则受到青睐,它们的估值往往会提高到数百倍。牛市开始后,创业板的估值一度达到150倍,超过了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前的纳斯达克估值。原因是:除了上市公司经营和分红的标准化概念外,投资者热衷于“赚快钱”,缺乏价值投资概念也难辞其咎。此外,一些即将退市的股票和已确定折价的评级基金b股也在市场反弹中被抢走,这表明一些投资者缺乏最基本的证券投资知识,也反映出投资者要教育任忠任重道远。

A股改革 “土壤”修复为先

同时,在引入成熟的市场体系时,监管者也应注意与现行a股体系的协同作用。例如,a股在2010年推出沪深300股指期货,但其交易时间、t+0交易系统和交易门槛都不同于现货交易,因此一直不乏疑虑。导火线机制的引入也涉嫌与目前a股的限价和t+1交易系统重叠。

A股改革 “土壤”修复为先

制度建设也在于人才建设。正如前证监会副主席李剑阁所说,市场监管需要一流的人才,监管部门目前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首先是外流。中国证监会成立初期,出现了大规模的换人潮。许多金融机构都是政府官员,不仅包括从海外归来的精英人才,还包括在资本市场“四处爬行”的本地专家。第二个是“损失”。2015年,金融反腐败浪潮开始,监管部门的许多高层官员被“免职”,这也反映出监管层面的人才建设体系缺失,值得反思。解决人才危机,应从内部机制改革入手。

A股改革 “土壤”修复为先

诚然,a股历史较短,与欧美已有100多年历史的成熟市场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只要人们关心治理和改革,努力先改善自己的“土壤”,a股终将迎来“蓝天”。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A股改革 “土壤”修复为先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6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