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26字,读完约4分钟

当前,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体现了广泛的社会共识和公众期望。然而,除了浙江地产集团等少数国有企业通过实际行动逐步落实改革思路外,许多地方的国有企业改革仍“步履蹒跚”。什么样的改革能够触及国有企业发展的深层次弊端?业内人士呼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迫切需要进一步打破观念的束缚和制度的壁垒。

国企混改不能“流于形式”

尽管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和路线越来越清晰,但从各地的实践进展来看,总体情况并不乐观。特别是,公众对当前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和成效提出了批评,这也凸显了国有企业改革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有业内人士指出,国有企业改革引入“混合药方”是为了治疗国有企业“活力不足”,希望将民营企业灵活的市场反应机制和创新的管理体制引入国有企业,发挥“奇妙的化学反应”。然而,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方式很容易成为“表面文章”,在现实中流于形式。

国企混改不能“流于形式”

过去国有企业改革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仍然让人心有余悸。例如,国有企业改革已成为一些地方政府“扔掉”连年亏损的国有企业的“包袱”的机会,甚至成为通过资产重组投机再次“圈钱”的新途径。一些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成为少数高管的“内部福利”,资产评估和交易逐渐出现了新的“灰色地带”。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担心私人资本注入对其主导地位的影响,并采取保守态度。然而,许多私营企业担心,投资之后,他们将没有发言权,他们将遭受“没有甜头”,导致参与混合改革的意愿较弱,以及强烈的观望气氛。

国企混改不能“流于形式”

国有企业的一些员工表示,一方面,国有企业一再强调去行政化,但他们必须按照行政级别进行管理。这种“富裕、昂贵、利益共享”的舒适状态,很难激发国有企业高管的创业精神。一些企业家指出,过去国有企业在绩效考核中没有“明确的奖惩”,奖罚不分,甚至增加补贴,不利于国有企业的强制升级,对市场上的其他竞争对手也不公平。

国企混改不能“流于形式”

一些学者指出,前几轮国有企业改革没有触及国有企业的弊端。一方面,一些国有企业凭借市场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利润,与民营企业形成不正当竞争;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自然政治联系和监管垄断导致了它们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并获得了许多优惠政策和倾向。

国企混改不能“流于形式”

专家指出,国有企业改革多年来一直受到批评。关键在于,过去的改革往往带有“辫子”,不够彻底。我希望这次国企的混合改革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而不能再“流于形式”,更不要说造成新一轮的国有资产流失。

业内人士认为,为确保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在优化治理结构、突破国有企业弊端方面有效深化,有必要进一步打破国有企业的桎梏和制度壁垒。

一是坚持市场化原则。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始终坚持市场化原则,尊重市场规律,尊重企业自身的经营和发展,融入竞争,减少行政干预。在产权制度、薪酬评估、内部权力分配、组织结构等方面遵循市场原则。“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际上是加快市场化进程。要真正引入市场机制,就必须加大市场开放力度,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浙江地产集团董事长王挺革表示。

国企混改不能“流于形式”

第二,继续推进股权多元化。一些专家认为,国有股的主导地位或股票的过度分散可能会影响公司治理。对于国有股绝对控股的地区,可以引入具有管理和控制经验的战略投资者来改善治理结构。对于市场化程度不够、国有控股相对较少的地区,国有股东、产业投资者和经营者可以共同持股,国有股比例可以逐步回落到33.5%以上,同时保留对重大问题的否决权。此外,有必要跟进薪酬、绩效考核和问责制等配套改革。

国企混改不能“流于形式”

第三,完善国有企业用人和考核机制。国有企业要想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只有逐步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同时减少行政任命的数量,才能发挥企业家的作用,消除国有企业的行政色彩。同时,要建立多元化、独立、客观、公正的企业管理者绩效评价体系,用市场经济的标准来衡量管理者。在完全竞争领域,我们还应该鼓励探索国有企业高管持股,使他们能够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此外,近年来,浙江省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尝试将国有资产增值与经营者年薪挂钩,也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国企混改不能“流于形式”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6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