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21字,读完约4分钟
习近平主席将应邀于1月19日至23日访问沙特、埃及和伊朗伊斯兰共和国。这是习近平就任中国主席以来首次对中东国家进行国事访问,而且是在年初进行的,这表明了中国对中东的高度重视。中东地区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利益,涉及海外经贸、能源安全和国家安全,也是“一带一路”通过的重要地区。与此同时,中国的中东政策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不仅来自中东国家,也来自西方。
1月13日,中国政府刚刚发布了《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政策文件》,这是中国政府制定的第一份对阿拉伯国家的政策文件,明确了中阿战略合作的定位。目前,中阿两国不仅在能源领域开展合作,而且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高科技领域也开展合作,潜力巨大,双方都很高兴看到这一点。然而,这次访问的焦点不仅仅是经贸,还有中国是否会更加积极主动地介入中东事务。
不可否认的是,中东目前的局势充满不确定性和进一步混乱的可能性。首先,这表现为教派冲突:沙特阿拉伯和伊朗最近经历了双边关系的紧张,甚至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中断。然而,目前我们应该避免认为逊尼派和什叶派互不相容,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冲突,甚至战争,这将变成某种“自我实现的预言”。中东国家和其他国家应该学习1000多年来教派和谐共处的经验,努力恢复和解。中国与沙特和伊朗保持着友好的政治关系和密切的经贸关系,从不因为他们的教派不同而区别对待。他们之间的争端属于他们内部的矛盾。中国应该对他们采取冷漠的态度,既不介入他们,也不偏袒任何一方来激化矛盾。它应该基于中国长期坚持的每个国家独立的外交原则。一方面,它不应该干涉别国内政,尊重现状;另一方面,它应该做一些呼吁及时和适当和解的工作。
中东的另一个巨大挑战是极端宗教的兴起,尤其是伊斯兰国。这些极端恐怖分子是对全人类的威胁。我们必须看到,极端主义猖獗的主要原因是霸权干涉造成的中东民族国家和社会秩序的崩溃。当前,中国应努力推动伊拉克、叙利亚等国的政治和解,结束战争,同时继续提升国际影响力,改革国际治理机制,改变西方的主导地位,促进世界秩序的民主化和正义化。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在中东地区过度谋求军事霸权和经济利益,引起了中东地区人民的强烈反弹和反美情绪的高涨。中国与中东国家的交往历来有两个特点:一是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合作;二是经贸交往注重互助互惠,这对许多地方的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确实大有裨益。因此,中东国家的人普遍对中国没有好感,但有一种属于“东方”的认同感。由于经济和军事的落后,中东许多国家的人民仍然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而中国则代表着探索自己道路的成功和平衡西方霸权的希望。与此同时,中国媒体和公众舆论应加强自律,以防止一些带有偏见的报道和评论损害中国的软实力,最终损害海外利益。
中国和中东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双方都为自己悠久的文明传统感到自豪。更重要的是,中国文明和中东文明在历史上几乎从未有过流血冲突,而是相互交流和交融。这一宝贵的传统今天应该珍惜。美国学者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甚至预言儒家文明将与伊斯兰文明结盟。事实上,西方一直将伊斯兰世界和中国视为潜在的对手,这表明了它们之间合作的必要性。虽然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确实存在一些逆流,但中国和中东绝大多数人民的言行不应被少数极端宗教分子和民族分裂分子所绑架,而应该以和平与宽容发出最大的声音。
文明对话、经贸交流和政治合作是多方面的。中国认识到中东局势的复杂性及其有限的能力,同时保持理性和充满希望,这符合双方的利益。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中国的中东政策理性有为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6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