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44字,读完约4分钟
王雪桥·王国新
1月16日,《经济观察报》发表了独家调查报告《消失的新能源汽车和巨大的作弊补偿产业链》,首次梳理了新能源汽车作弊补偿的一般手段和令人震惊的现状。
根据《经济观察报》之前的调查,电动改装车、新能源公交车(6-8米)和微型电动客车等几个主要领域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骗取赔偿的方式有很多,从虚报里程到回收电池和组装低质量汽车,这贯穿了整个R&D的生产和销售环节,可谓“蛀虫横行”。
这份报告一经发表,立即引起了业内的强烈反应。1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对《经济观察报》作出独家回应,称工业和信息化部已与财政部、科技部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起了相应的调查。“我们已经联合下面的四个部委,要求地方当局在不久的将来彻底调查这种现象。”1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告诉《经济观察报》。同一天,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和关伟发布了《四部门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核查的通知》,宣布启动欺诈和赔偿检查。
通知内容显示,核查对象包括2015年获得中央政府2013年和2014年财政补贴的新能源汽车情况;核查范围涵盖所有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和新能源汽车用户,如经营企业、租赁企业、企事业单位等。
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核查将采取两种方式:相关省份自行核查和部分省份现场核查。自查要求有关省(区、市)核实财政补贴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企业生产新能源汽车情况和用户使用新能源汽车情况,形成自查报告,并于2月5日前报送四部委。
本次核查的内容包括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企业新能源汽车的生产以及新能源汽车用户对汽车的运营和使用。根据通知,企业生产的新能源汽车主要是指汽车的行驶里程、电池型号和电池组容量等关键指标。新能源汽车用户的运营和使用包括新能源汽车的特定用户、推广汽车的实际运营以及用户和制造商之间的商业模式。
通过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生产情况和用户车辆使用情况的调查,指出电池回收和成立汽车租赁公司“左卖右买”的欺诈手段。1月20日,有媒体报道称,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对存在严重欺诈性薪酬的企业进行严厉处罚。"如果欺诈性补偿企业需要退还补贴,他们可能面临被吊销生产资格的可能性."然而,这一消息并没有得到MIIT的证实。
然而,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关系密切的核心人物表示,他将严惩欺诈性薪酬。“预计将按照‘必须抓典型’的原则,对行业中存在严重问题的企业进行严厉处罚。”一位核心消息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
工业和信息化部(MIIT)向《经济观察报》表示,该部长期以来一直关注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混乱局面,包括MIIT在内的部委最近就如何应对行业混乱局面进行了咨询,并听取了相关业内人士的专业意见。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确实听取了汽车行业专家和行业协会的意见。每个人提出的建议都是严厉的惩罚和典型的。”此人告诉记者。
不过,一位知情人士表示,在新能源汽车开发的早期阶段出现如此大的问题是意料之外的,政府高级官员仍担心具体的处罚。“现在讨论的是规模和程度。事实上,政府也担心(库存)会对处于萌芽阶段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一位内部人士说。
事实上,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迅速崛起,各种问题从两年前就已经暴露出来。2015年8月,鉴于调查中发现的欺诈性补贴的严重性,19位院士联名上书国务院,抱怨长期高额补贴不利于有效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电动汽车100强委员会和中国信息中心的一些专家在各种场合对新能源汽车开发中的“欺骗和补充”行为进行了批评。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四部委联手重拳出击新能源汽车骗补大清查开始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7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