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87字,读完约3分钟
梁加林
一股超级寒潮正在中部和东部地区“冻结”,南部的13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将遭受雨雪冰冻。安徽、浙江、广东等地的最低气温可能会超过历史最高值。这被认为是自2008年中国南方雨雪冰冻灾害以来,中国南方面临的又一次“冰雪包围”。
互联网用户可以很容易地“晒”雪,但政府部门必须等待。2008年初,南方许多省份电网故障,大面积停电;高速钩环,火车晚点,春节期间很难回家;庄稼减产,农民很难过。目前,中国有500多个城市正在进行智慧城市试点,计划投资超过1万亿元。智能城市正在取代日益饱和的基础设施投资,城市官员对此很感兴趣。这些谴责方遒的城市是否配得上“智慧之城”的称号,需要经受住这股寒流的考验。
起初,为了让城市变得“更智能”,杭州宣布,2019年将基本形成智能城市应用的标准体系,如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物流和智能健康。杭州智慧城市标准应力争领先全国。杭州将在20国集团峰会上欢迎许多国家元首。这座古城当然不想重蹈八年前的覆辙。
这个城市的良知正是容易被忽视的地方。可见,杭州智能交通系统通过手机应用向车主预测路况,缓解早晚高峰的交通拥堵;我看不到的是,全市公交、地铁、轮渡、私家车的信息能否突破“九龙治水”的部门壁垒,呈现在同一个“操作地图”上,避免200多万辆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在企业层面,阿里巴巴在医疗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全国近400家大中型医院加入了马云的“未来医院”。通过支付宝,他们可以在手机上注册、付费、查看报告和询问医生。寒潮来袭时,头痛和脑热患者的数量突然增加,“医院淘宝”也面临挑战。
我们可以看到,杭州市政府高度警惕,严格防范施工现场、车辆码头和码头的大规模人员伤亡,严格防范结冰后儿童或成人在江面上滑冰造成的人员伤亡。我们看不到的是客运数据上报后的决策链。上海外滩踩踏事故未能踩下刹车的原因,正是因为在交通监控过于密集的情况下,相关部门及其负责人未能及时做出缓解人流的决定。
一个城市的智能不在于安装了多少摄像头,开发了多少应用程序,以及在交通、医疗和教育领域连接了多少“网络”。就像“木桶效应”一样,一个城市如何度过寒冷的冬天取决于它的缺点,这些缺点可能包括行政部门的协同作战能力、互联网巨头公共平台的稳定性以及最坏情况的沙盘推演过程。如果不能实现这些目标,高科技和互联网不仅有助于预防和抗击灾害,而且可能适得其反。
我们假设,当一家生鲜超市的外卖订单出现爆炸式增长时,美团电平等o2o巨头可以与地方政府分享数据,帮助它们更准确地配送物资,确保市民“菜篮子”的供应。我们假设当摄像头监测到西湖景区客流过于密集时,这些实时数据不仅会及时上报给市政府防寒指挥部,还能智能模拟各种可能的后果,及时给出限制路段、停地铁站等具体建议。我们希望每一位官员和每一位企业家都能理解并充分利用技术,而不是仅仅建造一些设施,绕着市场转,然后享受他们的成功。如果在这两天里,一些城市的“名片工程”被证明是浪费金钱,那么它最终将会影响市民的生命财产和城市的长远发展。
超级寒潮最终会退去,但智慧城市的幼苗能否长成绿荫,为市民提供庇护,这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超级寒潮考验智慧城市万亿投资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7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