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68字,读完约7分钟

在经济基本面下行压力和银行资产质量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不良资产证券化作为加快不良资产处置的一种手段,预计将在搁浅8年后重启。然而,根据许多机构反映的情况,它们“不冷”。

目前,中国银行首只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已进入评级阶段,计划发行规模预计在80亿元左右。然而,该组织担心,试点完成后,将面临如何推广的问题。

该组织感到气馁

一位城市商业银行的交易员同事告诉记者,如果你不介入早期阶段,不了解企业,你就无法预测资产池未来的可收回现金流。“假设试点银行有100亿元的一揽子不良资产,也就是折合成30亿元。我们不敢买它。”来自城市商业银行的人士表示,中国的资产证券化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他们对以不良资产为基础资产的子产品更加谨慎。目前,银行对资产支持证券的考虑主要取决于发行人和担保,这与投资单一债务没有太大区别。“看看是否有国有背景,选择一个更好的价格和资产质量。”

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调查:机构不敢买 银行不想做

一位股份制银行的同事也表达了同样的担忧,他说:“即使你给了折扣,你还是不敢买,因为你不知道‘包’里是什么。不良投资,除非得到中国银行的认可。城市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是发行者,我们不敢购买它们。”

这不是危言耸听。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企业倒闭。在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日本推出了亚洲首个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以应对银行不断飙升的坏账。然而,在实施之初,有一个问题是它不能出售,最后,它必须通过杠杆和财务认可出售。

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调查:机构不敢买 银行不想做

在这种模式下,银行以折扣价向特殊目的机构出售不良贷款,并发行以不良债权和抵押品作为抵押品的债券。当特殊目的机构无法从抵押品中获得足够的现金流量时,日本财务省将根据协议将其美国国债或日本国债换成现金,以弥补投资者信心的不足。

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调查:机构不敢买 银行不想做

“相当于购买了国债,而不是金融。如果它可以流通,那么我们都闭着眼睛买它。”上述机构消息人士称。

此外,投资方面存在脱节,机构有自己的审批流程,必须认识到风险控制和合规性。买家在接受有缺陷的产品之前也需要逐渐成熟,这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银行权力不足

自2014年以来,在经济低迷的压力下,商业银行的不良率一直在上升。根据中国银监会发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末,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已达11863亿元,从2013年底的1%上升至2015年第三季度末的1.59%,创下四年来的新高。同时,消除实体经济中的产能过剩、库存和杠杆率是一个长期过程,这意味着银行的不良风险在未来可能会加速。

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调查:机构不敢买 银行不想做

在这种背景下,监管当局正在积极推动重启。一方面,在不良和稳定增长的情况下,监管当局希望给予市场信心;另一方面,这也是试图给银行业一个处理糟糕问题的方法。

2008年,建行成功发行中国首只不良资产支持证券,总发行规模为27.65亿元。但在错误的时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次级贷款被认为是危机的罪魁祸首。中国政府甚至更加紧张,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暂停刚刚起步的资产证券化业务。此后,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一直处于停滞阶段。

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调查:机构不敢买 银行不想做

自2013年信贷资产证券化(clo)扩大以来,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声音越来越大,监管机构对推进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态度也变得积极起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在2015年5月15日的国务院政策吹风会上表示,他在总结以往试点经验、严格防控风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不良资产证券化。12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还明确提出,要推动商业银行落实处置不良资产政策,加大产能过剩行业坏账核销力度。

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调查:机构不敢买 银行不想做

在重启过程中,监管当局极为谨慎,决定启动不良资产质量相对较高的试点项目。对银行来说,打包出售高质量的库存资产只会增加成本。

建行的原产品是“建元2008-1重组资产证券化信托资产支持证券”。据参与该项目的人士透露,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当时进入资金池的所有资产都是非常好的资产,能够产生现金流,其中90%以上能够按时偿还利息,坏账银行的风险相对较小。据此人说,买方没有参与原始项目。但这是一个特例。信达是一个特殊的买家。可以理解为:“如果不进行证券化,不良资产也应该交给信达,但不良资产是以证券化的形式存在的。”

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调查:机构不敢买 银行不想做

“劣质产品应该得到重视和回收,信达有能力收集它们。贷款客户走后,信达比建行和该公司更熟悉,一般买家都做不到。”此人告诉记者。在定价方面,信达和建行逐一讨论了每项资产的估值,这比正常的发行程序要复杂得多。

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调查:机构不敢买 银行不想做

有趣的是,在中国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通常具有较长的打包周期,从打包到发行的半年多时间里,40%-50%的本金已经返还。那么建行现在有什么动机呢?对于中小银行来说,它甚至更没有价值。

不良资产评级分类

一位参与过许多银行资产证券化项目的资深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不良资产证券化已经上升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但是证券化不能解决这些糟糕的问题。更多的取决于收款和转账前的估价。证券化应该是一种标准化的交易,但不适合标准化交易。

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调查:机构不敢买 银行不想做

中国民生银行行长助理林兵1月17日在中国资产证券化100强论坛委员会上表示,国外的实践表明,正常信贷资产和不良资产证券化成功的最关键条件是资产应该有可预测的、相对稳定的现金流。如果不良贷款没有抵押品和抵押品,未来也没有一定的现金流,那么这类资产几乎不可能有效证券化。即使在资产证券化程度较高的美国,证券化资产也主要是住房和汽车等带有抵押的消费信贷资产。

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调查:机构不敢买 银行不想做

20世纪80年代,流动性危机发生在美国的储蓄和贷款机构。美国建立了一个重组信托rtc,将储蓄和贷款银行的不良贷款证券化。最终,rtc仅将部分信贷资产证券化。结果,rtc发行了300亿美元政府信用担保债务,联邦政府注入了864亿美元,从根本上解决了储蓄和贷款银行的不良资产。

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调查:机构不敢买 银行不想做

“资产证券化对于处置不良资产并不是什么大事。有必要对不良资产进行分类和处置。在未来,在实施证券化之前,必须有一定的现金流。”林兵说。

根据以前的专家,证券化渠道是实现报表和减少银行资本消耗的最佳渠道之一。上述参与资产证券化项目的老手持有不同观点。“高质量资产的证券化至少需要半年时间才能发行,而银行对发行报表的需求约为一个月。然而,银行处理不当的问题早已通过各种方式得到解决,而体外循环则是通过不经介绍的出票人协议来实现的。”

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调查:机构不敢买 银行不想做

“特别是,在关键时刻上市并积累大部分资产是必要的。这样就可以对不良资产进行批量处理,但如果只是简单的陈述,确实还有很多其他的手段。”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人士向记者证实。

中国信贷金融业务部副总经理鲁明远近日表示,根据国外成熟市场的情况,证券化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不良资产总额约占10%-20%。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调查:机构不敢买 银行不想做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7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