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33字,读完约3分钟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第一项改革措施是全面实施营地改革。也就是说,从5月1日起,试点范围将扩大到建筑、房地产、金融、生活服务等行业,所有企业新增房地产中包含的增值税将纳入抵扣范围,确保各行业税负不增不减。
纳入试点的四大行业年营业税规模将达到1.9万亿元,约占原营业税总收入的80%,涉及近1000万纳税人。在不到两个月的准备时间里,劳改营如何度过“最后一英里”,最终完成“最后一战”?
原则是工业税收负担只会减少而不会增加
2012年,营地改革首先在上海试点,覆盖了交通、邮政、电信和一些现代服务业。根据安排,今年5月1日,其余四大行业,如建筑业,将全部纳入改革试点阵营。作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亮点和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举措,积累了试点经验,发放了改革红利。
“营改增”的变化是什么?
在著名的会计审计师张连起看来,营改增的减税效果既不是传统的“政府补贴”,也不是“芝麻椒盐面”的定向回报。这意味着这部分资本活水将成为实体经济的润滑剂和创新驱动的信号来源。
李克强总理特别重视这次营改的意义,所以他也特别重视这次改革的实施效果。当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营的改革时,它强调“确保所有行业的税收负担只是减少而不是增加。”在3月1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重申,在实施营改增试点期间,要确保各行业税收负担只减不增。
各行业税收负担只会减少而不会增加的承诺,与以往结构性减税可能出现的情况大不相同。有专家指出,作为行业的一员,每个企业的税负并没有增加,具体企业税负的增减值得探讨。进项税额与企业的具体发展阶段有关。当企业在固定资产上投资越多,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就越多,反之亦然。如何确保整体税收负担不上升涉及扣除政策。
此次营改增的重点之一是将所有企业新增房地产中的增值税纳入抵扣范围,不仅数量大、范围广、比例高,预计将占抵扣总额的60%,而且被业界解读为释放投资激励的明确信号。
关键在于“最后一英里”
改革阵营势在必行。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在政府工作报告发布两天后发出通知,提出要全面开展营改增试点。财税部门表示,在全面推进营改增试点前,将尽快安排国税和地税部门进行前期对接,确保无缝对接、平稳过渡、及时完成,不增加纳税人在交接过程中不必要的负担。
据悉,从2012年到2015年,约有150万纳税人从地方税转到了国税,但每次都有100天的准备时间。然而,这一次,在不到两个月的准备时间内,将有近千万纳税人一次性上缴,这也是对国家税收的一个挑战。
具体来说,其余行业都有自己的困难。例如,如果进项税的扣除仍然是以发票为基础,那么建筑业、房地产业和生活服务业可能很难获得发票,这使得一些应该扣除的进项税没有依据。财政部金融司司长刘尚希认为,未来夏令营的改革将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如何推进需要慎重考虑。
此外,改革后的增值税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份额比例也需要适当调整,以缓解地方财政压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营改增实施中的减税效果。营改增不仅是一场税制改革,也将迫使金融体制改革。与此同时,这更多的是为了增强经济活力和深化供应方结构改革。最大限度地减少改革阻力,让所有行业分享减税红利,这是改革阵营必须啃掉的最大“硬骨头”。如何度过改革的“最后一英里”将成为改革的关键。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营改增原则是行业税负只减不增 关键在最后一公里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8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