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25字,读完约8分钟

孝义

23岁时,德鲁克开始酝酿他的著名作品。在这本书《经纪人的终结:极权主义的起源》中,他分析了法西斯主义兴起的时刻:从精神秩序到知识秩序再到社会和经济秩序。在欧洲大陆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历史进程中,社会科学理论所解释的价值秩序或社会面貌遇到了验证真实性的决定性因素,即“例外状态”。

萧沆:失序时代的癫狂言说

所有的学说都被现实打败了,所有的思想都被现实证伪了,政治秩序、经济秩序、文化秩序等社会秩序都被冲击得支离破碎。社会科学学者提出的概念和思想无法解释时代的状况,延续时代交替的概念和价值秩序尚未出现,人类已被遗弃在无序的沙漠中。无序不仅是社会状况,也是现实投射的精神写照。

萧沆:失序时代的癫狂言说

在那个绝望的时代出版了第一本书的萧沆,后来被在巴黎学习的尼克劳斯·桑巴特比作“虚无主义的塞壬”。1937年移居法国后,萧沆在巴黎街头的廉价旅馆和廉租房中度过了他的一生。他写的第一本书被法国人称为“奇怪的谈话”,但每个人对阅读他的作品的兴趣只在于令人震惊的语言风格。他的“卖淫哲学”强烈抨击了社会,亵渎了世界,可以激发法国人的兴趣,但合上书后他就会被遗忘。永远做一个局外人会让萧沆看起来很尴尬,就像尼可拉·桑巴特的戏弄一样:人们原谅他,因为他们读完之后就忘记了。

萧沆:失序时代的癫狂言说

萧沆的青年碰巧遇到了德鲁克所讨论的“特殊状态”。现实的绝望制造了无望的恐惧。他开始陷入失眠状态,不眠之夜成了他享受大量书籍的绝佳环境。他读得越多,就越容易失眠。夜是无边无际的,孤独不仅吞噬精神,也吞噬身体。锡比乌的妓院成了他自救的另一个地方。只是他没有忘记带着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萧沆:失序时代的癫狂言说

身体太重,精神太模糊。萧沆在半夜徘徊或辗转反侧所写的残破的文字变得相互攻击,极其矛盾,他以一种破坏语言秩序的写作方式拯救了自己的写作秩序。

面对雅典或耶路撒冷是萧沆时代的一个知识性话题。世俗国家逐渐定型,科学知识逐渐主导人类思维,现代性的曙光已经开始显现。当历史进程到达一个新的临界点时,宗教秩序再次受到重创。在宗教信徒和神学研究者看来,这是一个传统衰落、异端兴起的时代。作为基督教东正教牧师的儿子,萧沆熟悉基督教教义,神学对他的思想道路有很大影响。

萧沆:失序时代的癫狂言说

在价值混乱的时代,罗马尼亚的政治环境和地理位置越来越缺乏自我认同和自我确定性。由于严峻的现实,萧沆一代的罗马尼亚知识分子变得比以前更加强大,因为他们的精英们有一种复兴罗马尼亚的使命感。由于政治和经济不受欢迎,罗马尼亚成了神秘主义重生的沃土,席卷欧洲几个世纪的神秘主义宗教运动再次在罗马尼亚知识分子中变得狂热起来。他们决心实施“道德和精神变革”,通过回归基督教正统的价值实现民族“复兴”,通过禁欲主义和牺牲获得“救赎”。然而,由道德和精神创造的神圣之路最终不过是一场徒劳而残酷的苦难。“我,带着我的孤独去面对上帝。”对于圣人来说,上帝是一个影响深远的虚拟空;但是在萧沆看来,这是毫无意义的虚无,因为上帝已经死了。正是这种无望的现实让萧沆着迷,他拒绝抛弃这个世界:“活着意味着相信和希望——也就是说,对自己撒谎和撒谎。”在这个思想极度冲突的时代,生命的存在,在萧沆看来,只是对生命的一种礼遇,因为自杀是一种无味的选择,所以他奔向了虚无之路。稻草人般的无力感使萧沆遵从尼采的意志,寻求一种“自我膨胀的谵妄”。

萧沆:失序时代的癫狂言说

当萧沆一代知识分子在混乱的时代面临价值断裂时,他们被政治层面上的极端意见所撕裂,所以他们在最后的日子里把自己的未来寄托在奇迹上,而他们在政治层面上的情感寄托则委托给法西斯铁卫团,认为只有坚强的人的意志才能扭转乾坤。萧沆也开始扑向希特勒。他称赞希特勒,因为希特勒窃取了批判精神,用魅力劫持了整个国家的灵魂。面对罗马尼亚的现状,萧沆认为只有魔鬼才能拯救国家,而希特勒所展示的是混乱时代残酷现实下的“幻想家的命运和责任”。

萧沆:失序时代的癫狂言说

"作家是一种精神错乱的生物,他通过言语来对待自己."萧沆描述了他选择的道路。作为残酷时代的悲剧性产物,萧沆猛烈抨击了所有固守规则的道德标准,抨击了所有常见的世俗观念。因为现实是由我们自己的过度、过度和无序造成的,萧沆诅咒了这个世界,虐待了这个世界,因为这个世界的虚伪和软弱创造了一个无序的时代。他不仅辱骂这个世界,还辱骂自己:“高涨的精神依赖于我们的功能所遭受的内伤:它随着我们器官中的虚拟空的放松而起飞。人身上健康的东西只是那些不是真正属于我们的东西;使我们有个性的是我们的恶心;是我们的悲伤给了我们这个名字;让我们真正拥有“我”的是我们的失败。我们可以做我们自己,依靠我们遇到的挫折。”

萧沆:失序时代的癫狂言说

他的作品标题充分反映了他在那个时代精神的紧张状态:《绝望之巅》、《眼泪与圣徒》、《激情之底》、《迷失的祈祷》、《瓦解的总结》、《存在的诱惑》、《坏造物主》、《忏悔与诅咒》……从灵魂到身体、从宗教到哲学、从出生到终结,等等

萧沆:失序时代的癫狂言说

让他痛苦的是,人类的语言无法承受他所面临的真正困境,也无法描述他所遭受的精神痛苦。当言语无法解释当下,当社会进入神奇的现实时,话语的生命力在社会的崩溃中消亡,这根本不足以回应时代。所有书面的规范语言将被现实宣布无效,所有的文字将不再有说话的力量。当它出生时,就是它被宣布死亡的时刻。

萧沆:失序时代的癫狂言说

在价值混乱的关键时刻,理性的声音往往无足轻重,极端的主张往往受到青睐和支持。在语言混乱的时代,否定一切的萧沆采取了另一种写作方式,即拷问文字,就像拷问自己一样:“世界上文字的老化过程比物质世界快得多。单词重复多次后会因疲劳而死亡,但单调的重复是物质世界的唯一规则。灵魂需要的是一部无限的字典,但它的能力仅限于几个使用得当的音节。因此,新的想法需要一些奇怪的组合,迫使词汇执行一些意想不到的功能:独特性在于对具有深刻含义的形容词和不当隐喻的折磨。把单词放在适当的地方,那是日常单词的墓地。一种语言中的习惯构成了这种语言的死亡;期待的词是死词;只有人为的使用才能赋予它新的力量,直到普通人接受这种用法,然后把它碾平并弄脏它。”

萧沆:失序时代的癫狂言说

在价值崩溃的无序时代,语言产品已经无法给世界解药,思想在现实面前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屈辱。萧沆以坚定的态度期待绝地的重生:“没有死亡的阴影,就没有智慧(没有仁慈)。”因此,他用他的知识解构了他的知识,用他的意义取消了他的意义。道德只不过是说教,而价值只不过是销售。因为价值是无序的,简单地把价值磨成粉末;尼采的超人意志无法拯救世界,所以选择自我毁灭来取消意义:“存在本身不过是虚无的野心。”在他看来,只有站在哲学的尽头,抛弃前人的思想,清理意义的废墟,世界的陷落才是意义解体的象征。既然没有希望,我们将一起走向毁灭:“既然我们的命运是与地球和地球一起腐烂,那么我们就只能像一群承认自己生命的病人一样四处游荡,对可怕和无用的必然结果抱有好奇心,直到时间结束。”

萧沆:失序时代的癫狂言说

萧沆的写作是德鲁克“例外状态”下最典型的写作风格。言语的针锋相对使作者和读者都遇到了极端的矛盾。一个刚刚写好的单词经常需要被相反的单词解释,而他头脑中刚刚浮现的想法总是被相反的想法摧毁,他陷入了自我吞噬的状态。随着时代精神的苍白和荒芜,萧沆的话语对立将达到何种程度。在政治腐败严重、经济极度恶化的现实社会中,无法消除的终端感找不到历史前进的方向,它被困在对失乐园的强烈怀旧和对新耶路撒冷的极度不耐烦之间。最后,就像那些放弃思考而盲目选择的普通大众一样,在惨淡的压力下,情感被迫投向希特勒的赞美,成为别人嘲笑和羞辱的终生污点,以至于他们在临死的时候永远不会忘记为自己辩护:“我不是一个反犹太人。”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萧沆:失序时代的癫狂言说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9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