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12字,读完约8分钟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加强供给结构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促进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全面跨越。针对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党中央提出了与金融业密切相关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短板”五项供给侧改革任务。近日,记者就金融改革与供给方改革的关系采访了光大集团副总经理、光大证券董事长郭新双。
记者:金融业在供给方改革中处于什么位置?
郭新双:供应方改革的提法很新颖,但其内涵对中国经济来说并不陌生。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90年代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都是供给方面的重大改革。与以往的改革类似,中国推进供给侧改革的目的仍然是通过进一步释放生产要素的活力来改善经济增长模式,但不同的是,这次供给侧改革应该把金融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供应方改革侧重于供应方,是结构性供应短缺导致的经济困境的最典型症状。过去,中国处于短缺经济环境中,实体经济中的供给长期不足,因此实体经济中的供给方改革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近年来,中国实体经济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结构性通缩问题逐渐显现。空发掘供应潜力的空间远不如以前。同时,目前中国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明显不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存在。原因是大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资本市场发展滞后导致许多有需要的企业无法获得直接融资。实体经济中金融体系对企业融资供给的结构性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延缓了经济结构的改善。在上述金融供给结构性短缺的情况下,金融业的供给面改革可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针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困境,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五大供方改革任务,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减短板”,这些都与金融业直接相关。去产能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合并和重组;房地产去库存化应降低购房门槛,提高居民通过创新金融工具和产品购房的能力;需要通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和消除“僵尸企业”来促进去杠杆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是降低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于短期投资,也有必要提高财政资源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以促进有效投资。
因此,在当前全社会产能过剩的压力下,金融业供给结构的缺失凸显了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这是供给侧改革最有效的领域,也关系到供给侧改革的五大任务能否顺利解决。因此,金融改革应该是供给方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在供给方改革中,金融改革应该有什么样的思路?
郭新双:供给侧改革下金融业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创新提高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能力,这是由内外部因素共同决定的。
从金融业外部来看,健康的实体经济是金融业长期发展的基础。当前,中国实体经济面临着沉重的下行压力,迫切需要通过经济转型重塑增长势头,这需要多层次、多类型的金融支持。一方面,要以创新的方式减少产能过剩、高负债等资源错配企业的负债,加快市场清理,降低其调整可能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有必要通过金融业务创新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服务,以支持新经济的发展。这不仅是实体经济对金融业的要求,也是金融业发展的机遇。
从金融业内部来看,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正在迅速改变金融业的面貌和格局。随着科技的发展,金融企业能够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了解客户,使以前不可能的业务成为可能。互联网思维的引入正在颠覆许多传统观念。借助新技术和新思想,实体经济给金融业带来了新的面貌。只有通过创新跟上技术发展的趋势,金融业才能在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过程中进一步壮大自己。
记者:从创新的理念出发,如何推进金融改革?
郭新双:在供应方改革中,金融体系、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都需要创新。中国传统金融体系以间接融资为主,间接融资以银行体系为主。在这种体制下,资本供给倾向于集中于资产较重的大企业,而对中小企业(尤其是资产较轻的创新型企业)的服务相对不足。在投资驱动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下,这种金融体系没有太大问题。然而,在增长动力转向消费、经济增长点更加多元化的新形势下,传统金融体系的弊端已经一览无遗,融资难、融资贵、影子银行风险、股市异常波动等问题频频出现。因此,在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金融体系需要全面创新。
金融制度创新的方向是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改善社会和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与间接融资相比,直接融资更加灵活,能够更好地满足创新增长模式下实体经济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在直接融资中大力发展股权融资可以扩大企业资本,从分母上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延缓我国杠杆率的上升趋势。此外,直接融资还可以为消除产能过剩、盘活现有资产提供有效渠道,降低经济转型调整阶段的金融风险。丰富灵活的直接融资方式也可以满足实体的各种融资需求,加快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发展。
金融市场的创新方向是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形成与实体经济转型相匹配的市场结构。目前,主板、新三板等各级股权转让市场的企业总数仅占我国企业总数的一小部分,实体经济中的大多数企业仍难以获得直接融资支持。因此,在供给侧改革中,要大力发展一级市场,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结构,将不同规模和特征的实体经济企业引入市场,有效满足其融资需求。同时,应努力抑制二级市场的泡沫,这一方面可以减少资本市场波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另一方面有助于降低一级市场的进入门槛。到2016年,资本市场需要加快ipo改革步伐,探索引入IPO注册制度,同时尽快建立混合监管制度,通过资本市场监管全面防范和控制系统风险。
金融机构创新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以实现各机构服务质量的创新提升。目前,银行业在中国金融体系中仍占据核心地位,银行业创新是金融供给侧改革的主战场之一。过去几年,银行业在自身负债的供给方改革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通过银行财富管理等金融创新,储户获得了更多投资选择。虽然存在一些风险因素,但总体成绩值得肯定。在未来的发展中,银行业应该将创新的重点转移到资产方面,以更加丰富的手段加强对实体经济企业的融资支持。
证券公司作为资本市场的参与者、维护者和建设者,在供给侧改革中责无旁贷。在转型阶段,证券公司需要努力进一步拓宽业务覆盖面,在经纪、承销等传统业务模式增长缓慢的背景下,通过创新和丰富产品和服务,发展新的支柱业务模式,在资本市场开放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浪潮下,大力拓展国际业务,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同时,证券公司必须认识到,稳定健康的资本市场是其长期发展的基础。因此,券商不仅要以盈利为导向,还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发挥好资本市场的稳定器作用。
在供给方改革中,保险、信托、资产管理等金融机构也大有可为。不同的金融机构除了自身的内涵发展外,还可以联手形成跨机构、跨行业的协同效应,打造供应链金融的三维金融供给模式,积极走出去,将金融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更广泛的企业,有效降低金融运行中的风险。
记者:金融改革如何与其他供应方改革措施有效挂钩?
郭新双:供应方改革是重塑中国经济活力、确保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措施。尽管金融改革应该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但它绝不能赢得世界。成功的供应方改革需要金融改革和其他改革措施之间的有效联系,以及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进展。
经济增长的长期源泉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又进一步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创新意识和企业家精神的激发以及资源配置的优化,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实体经济层面的改革和关键问题的解决来推动。第一,要进一步向资源输送的科学研究倾斜,在基础和应用两个层面上加快科技进步;第二,必须通过权力下放和财税改革等措施,进一步减少对公众和企业的不合理限制,释放他们的发展热情;第三,要进一步消除市场扭曲,使价格信号更真实地反映资源的稀缺性,从而引导资源的更优化配置。这些实体层面的改革和金融改革相辅相成。前者需要金融改革的支持和帮助,而前者的成功推进也将为金融改革创造更好的环境。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金融应是供给侧改革重要内容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8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