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837字,读完约12分钟

李东军

什么是未来意识?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未来?它不是政治概括所能描述的蓝图,也不是权力冲动所能给出的结果。

这是一种不时隐藏在我们心中的理想主义的自我质疑。它应该是一个具有强大意志力的建设性行动计划,是一个有思想落地的创造性实践活动。这是我们在创造性保护历史遗迹方面的宝贵启示。找回文物是我们的使命,从我们家乡的地方文化中挖掘出内在的、不断增长的精神财富是研究者的使命。我们的使命是立足现在,将经典与未来联系起来。

返璞归真的自由颂

自然和自由的风和水

风水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主导概念。一个好的建筑从选址到内部建筑结构和外部美学表达都必须遵循风水原则。风水是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组成部分,这样说并不过分。

虽然风水大多是阴阳家族手中的神秘之作,但它的原教旨主义可能来自老子的无为。无为是一门自然艺术,风水是无为的最佳表现。如果说风水在老庄中仍然是天的自然形态,那么它在道教中就体现为一种根深蒂固的道教建筑理念。

返璞归真的自由颂

清代道观位于宁波市东南的慈城,属于八卦之“荀”。“荀”四季分明,是春末夏初,万物生长的好日子。这种占卜的道德期待和生命期待,是建立在将《荀》解读为风的自然观察经验之上的。君子应该厚德载物,以风入物,以风谦逊,这样事情才会成功。《易》中的“荀”与《老子》中的“性善如水”的结合,将会综合中国的风水。

返璞归真的自由颂

风和水是自然界中最自由和最美丽的两种物质形式。他们没有固定的形式,他们的姿势是无形的和柔软的,他们总是可以快乐地无处不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他们喜欢的物品的帮助下展示他们优雅的姿势。水,在岩石地形的沟渠中寻找它流动身体的有形条件,而风在树枝、鲜花和麦田的摇曳中摇摇摆摆地走过,留下它的魅力和消失。

返璞归真的自由颂

因此,温柔的感觉就像水和美丽的天气,温暖了大多数人的视野。然而,智者只有一只眼睛。除了欣赏优美的风韵和潺潺的溪水,他还看到了一种常人看不见的“力”,一种看不见的力之美,一种只有在时间隧道才能展现的美。所谓的水滴或风蚀的力量擦亮了时间的光滑和新鲜,标志着时间的沧桑。风和水的力量打开了思考的大门,启发思考者脱口而出“弱胜于强”的人类哲学。很难想象一只没有美感的木眼能在人生的无常中抓住柔软的性格,发现软弱胜过力量是一种充满时间和耐心的美。

返璞归真的自由颂

偶尔,当暴风雨来临时,水和风的合力所呈现的风浪会让人在一种震撼中得到某种启示,这就是风水的力量。与之相匹配的是,魏的思想往往是极端的,突破了常识的底线,发现了常人看不到的东西,从而赞美了由美而生的思想家的灵感!

返璞归真的自由颂

“好就像水”意味着“最好”。什么是“至善”?让我们先把老子放在一边,看看康德的答案。他说,“最好的”是自由和自然的统一。这难道不是当地道教的兴趣吗?风水的兴趣在于道教建筑。

通向精神家园的建构方法

让我们也以慈城道观为例。慈城位于中国的东南部,清道观位于慈城的东南部。它是一个分叉的位置,有东南江海的好处,世界无法与之竞争。这座城市位于山川之间,三面环山,向东南开放。自古以来就是慈城人的必经之路,因为这里的风和水经常来来往往,而且很茂盛,两条河流都穿入其中,形成了“钱江”和“后江”的趋势。城里的住宅也向东南倾斜。风从东南吹来,水流向东南。明朝的三个水闸中有两个在东方,流经清朝的道观脚下。

返璞归真的自由颂

清代道观攀附慈城东门外东山,用“攀附”而非“坐”来描述一个建筑群体,完全是由于其立体的布局,一丝不苟地展现了道教的审美理念,是对道教在建筑中的名副其实的诠释。

在古代,道教宫观的选址一般遵循“顺应自然”和“争人而不争”的原则。那些性格坚强的道士喜欢在悬崖之间建道观,或者是建在飞石上,靠近瀑布,或者是藏在云雾中。利用与形状相符的情况,爬上危险并附上危险。为了遵循祖先的教诲,尽量不伤害天地创造中的每一棵草、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每一滴水和每一寸土地,它创造了一种蜿蜒起伏、随意叠起、飞檐空、挂在回廊上、融入自然景观的人文景观。道教宫观的建筑理念顺应了山势,使每一个宫观都有自己独立的姿态,牢牢地爬在山后。

返璞归真的自由颂

宫殿的对称、广度和深度是不可能实现的,道观中的每一座寺庙都有自己的神奇力量。它们就像“跳跃”的房子,在山川中各持一个独立的悬挂姿势,各有各的故事。追随山势的浪漫叙事真的可以称之为建筑意识流,它不仅创造了意想不到的高大幽默,还传播了后现代乡愁的张力,突破了时间空.的藩篱在东方建筑中,很难用“概括”或“综合”来概括为一个“公式”,这可能是中国本土文化在传统道教建筑中孕育出来的本土自由与独立的表现。

返璞归真的自由颂

如今,慈城已经恢复了清道观的原貌,并毫不妥协地坚持这一传统。经过1000多年的风蚀,唐初山的历史已经翻了1000多页。所谓的东西是不同的,但它的时间空的气质没有改变,它仍然是那一年的道场。

从20世纪50年代留下的照片可以看出,清道观的建筑格局紧张而刺激,但谦虚和尊重是它对山地的态度,它的风格仍然是在一个三维的空房间里沿着山展开,而不损害山的结构和自然特征。随着人们生存空间的不断扩大,空的山在逐渐缩小,但却变得越来越陡峭,这恰恰体现了道教建筑精神所追求的仙山的神秘险峻。

返璞归真的自由颂

当然,照片中的清道观是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大灾难中被摧毁的。虽然这一纯粹的本土教派主张远离世界,回归自然,提倡个人修养和炼丹养生,但它与佛教的普渡和拯救世界有很大不同,但这种由人类不惜一切代价建造的精神居所往往被人类精神的不成熟所摧毁。

返璞归真的自由颂

2004年,清道观开始在原址复兴。复兴的目的仍然是跟随山势,再一次在每一寸高山上再现道家的“故土”风格。没有一致的中轴线,你也不会期望一进制、二进制甚至三进制的宏伟。道观中的每一座寺庙都严格执行道教礼仪和传统的法国风格。这是为了复兴一座自唐代以来已有数千年历史的道观,并复兴一座传统的储存精神的寺庙,而不是恢复一个旅游景点。

返璞归真的自由颂

这里有一个悬梁冥想室,游廊斜梯是用适应自然的智慧一步一步建造的,时间在空.悠闲而婉转花影、叶儿影、藤影和枝影都是在晨光或日落时写意投射在墙上的。这种淡淡的姿态蕴含着一种审美意义上的谦虚,足以构成对清代道观的精彩鉴赏,并悄然昭示出道教的真谛。影子是不能被抓住的“无”,但它可以得到回报。它唱轻歌,唱风歌,“孤独、独立、不变”;小墙上“无中生有”,寓意“万物生而有之”,是天地之母的“道”。

返璞归真的自由颂

走陶的哲学之路

路,不是那条路,你可以选择。如果你不想去左边的东岳厅,你可以右转,直接去山上的老君台。哲学从脚下开始,一步一步爬到思想的高度。站在老君台门口,看着前景,带头!

老君台并不大,它大约在一个直径约20平方米的悬崖顶上,一直延伸到空.的天空洁白细腻的鹅卵石铺满大地,褪去了苍劲的绿色,也褪去了贫瘠,掩盖了坚硬的石头,掩盖了赭色的土壤,只是为了留下一片平原和清晰,作为背景来表达天堂。

返璞归真的自由颂

平原是白色的,白色是宇宙的光,所以无论是阴天还是晴天,白色总是闪耀着晴天的光。然而,这个闪亮的背景所赋予的审美取向是简单而优雅的,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势利。因此,老子说的“见平原”,和孔子说的“画后平原”意思是一样的。这两位圣贤为中国文化定下了基调。他们都认为宇宙的本质应该是质量。纯白,最初的一元,开放的态度,接受无限的多样性,这是五彩的起点,也是五彩的回归。在纯白上,道生一,生生二,生生万物。因此,白石子有无限的可能性。在这无限的可能性中,现代感的黑色钢管密密麻麻地种植着没有起点和终点的黑色曲线,钢管由低到高再到低、低、高再到高再到低的排列,这是起伏的艺术暗示,将纯白的背景分割成黑色的线性逻辑板,为老君台的奠基铺路。

返璞归真的自由颂

然而,它是一个开放的空房间,对视觉美学开放,对精神过程开放,是一种通过开放展示的行为艺术。在这个屹立于天地之间的小山崖上,道教的“无为”和“有为”被用作概念道具,石头和钢管等现代元素被用作语言道具,诉说着古老的思想和智慧,这实际上是对现代思想的创造性诠释。

返璞归真的自由颂

在石头和钢管的空道场里,现代人在处理“无为”和“有为”之间的关系时的活力确实受到了考验。将宇宙抽象为黑与白,并将其简化为两个元素,遵循道家“无为”的态度,符合“黑与白是永恒的美学经典”的共识;“有为”空梳子是打破太极中封闭的阴阳鱼结构的浪漫创意,用无数黑白曲线来象征错综复杂的现代性和开放的态度,寓意未来回归简单自由和自然的意义。然而,在黑白曲线的变化中,传统的阴阳意象始终如一,弥漫着自由精神的烟雾。

返璞归真的自由颂

道教的精神谱系是围绕回归自然的自由而构建的“自然自由书”。可以说,道教的所有思想都是关于精神自由的。回归自然是成本最低的自由,但却是获得审美高度和纯净的最佳方式。道家追求的是具有审美价值的精神自由,而不是个人权利的自由。

返璞归真的自由颂

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是在空之间建立一种线的意识,用线来表达深刻和遥远。那些被钢管分割的美学路径并不混乱。由于其开放的兴趣,通往圣贤的道路可以是迂回和间接的,也可以是直接交叉的。无论走哪条路,你都可以在寻找中逐渐接近精神圣贤。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哲学家,但你没有找到他。老子就是这么说的。

返璞归真的自由颂

抽象不仅是一种形而上的能力,也是一种审美能力。也许这是一条诗意的曲线,一种人性的浪漫思想,在世界上被提出来,它在钢管上波动,在灵魂里波动。当脚步淹没在黑白的曲折中时,视角的每一次转折都是对世界的思考和360度的感受。原本,每一条由钢管排列组合而成的曲线都是山的象征,这给远山的天际线延伸到脚下的视觉带来了惊奇,并营造出心灵延伸到远山、跨越障碍的视觉暗示。

返璞归真的自由颂

没有人知道老子长什么样,但他应该无愧于东方思想的创始人,一个能与苏格拉底并肩站在一起的“老子”,对人类的未来意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就像老子的道一样,老子是不稳定的,龙见首不见尾,所以他不能用现实的方法来固定,更不用说道德化、脸谱化和教条化了。可以说,站在黑白平台上的老子铜像已经达到了它的目的。

返璞归真的自由颂

因为这是一部具有未来主义原创性的作品,它经历了纯粹艺术哲学的熔铸与撕裂,将东方传统的诗性智慧植入当代理性对“人性”的普遍诉求中,用现代艺术理念诠释了老子“道”的未来性。他是中国的老子,世界的哲学家,未来的希望。也许他是一个艺术家创造的理想人格,然后产生共鸣。

返璞归真的自由颂

三维空室内的东方写意人物形象传达出的艺术效果,不仅超越了东方宣纸上的渲染,而且比西方写实人物更能给人以想象的空空间。他就像一颗思想之星,吸引着参与者的注意力,看到东方自然智慧的朦胧美在不同的维度中隐现。突兀的眼睛似乎总是看着尘世,似乎为尘世流泪;坚硬的牙齿已经脱落了数百年,但柔软的舌头仍然支撑着嘴唇,胡须在微风中漂浮;这个数字就像一只千年老海龟,缩在自己的壳里,回忆着过去;那一面太老了,像沙漠中的胡杨,它在风和沙中倾斜,但它坚韧而不腐烂。

返璞归真的自由颂

就像古希腊哲学家因快乐的情绪而颤抖一样,广场上的古希腊哲学家也有古典的意义。而老子害怕自己的悲伤,所以他集中他所有的才能来减轻所有人的悲伤。当微风吹拂时,挂在所有生物身上的丝带都是淡淡的,这是所有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生物的信任。他的忧郁弥漫在老君台的黑白庭院中,这是一种难以形容的、不被认可的经典意义,完全不同于古希腊哲学家的意义。他没有用逻辑推理来确认权利对于人类平等的意义,而是鼓励所有人在行为的自然起点上回归平等。这种自然起点的平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产生了审美效应,也是传统民本主义的道德起点,它不同于另一种文明所呈现的个人政治权利的平等。

返璞归真的自由颂

老君台是清代整个道观的灵魂。如果说观里的每一个大厅都严格遵循传统的建筑礼仪,那么老君台就是一个自由思想表达的宇宙风格,一个绽放着未来意识的古典精神的道场。

帕斯卡说:“人们在想芦苇。”野草脆弱而柔软,象征着生命,但人的理性在逻辑上是坚硬的。从石头到钢管再到铜铸件,都使用了质地坚硬的现代材料。它是否反映了理性的逻辑硬度?在纵横交错的钢管阵中,自由的思想会误入歧途,在通往未来的路上哭泣。因为,在追求人类自由的过程中,人类仍在探索、尝试和犯错。

返璞归真的自由颂

(作者接近《回到古典世界——从希腊到中国》,中信出版社)

来源:成都新闻网

标题:返璞归真的自由颂

地址:http://www.cdsdcc.com/cdzx/9008.html